
“一帶一路”的倡議自提出之時就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了。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中國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英時表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于古絲綢之路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地域范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今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中國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采取了把“一帶一路”戰略與沿線國家各自發展戰略規劃進行對接的做法,使得“一帶一路”的認同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教授王衍行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促進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與新型工業化,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亞投行的金融新范式詮釋了世界新金融的發展趨勢,“一帶一路”用合作共贏模式譜寫了國際經濟合作的鴻篇巨制。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9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總額7428億美元,占同期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5.6%。在吸收外資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設立企業1604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在對外投資方面,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曉暉認為,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牽手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一帶一路”在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必將為相關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下的酒業機遇
國際化的大門已經打開,對處于調整期的白酒產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信息。
對此,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表示,白酒要進入國際化時代,必須首先建立國際社會承認的國際標準。
李秋喜還建議成立“一帶一路”中國酒業聯盟和“一帶一路”中國酒業發展基金,酒業聯盟以發展基金作支撐,開展市場調研,指導和幫助中國酒企有組織、有計劃地走出去。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對酒業“走出去”直接影響不是特別大,因為“一帶一路”主要的目標并不是擴大資本輸出,而是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能夠間接為中國酒業“走出去”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機會。
顯然,中國酒產業和國際化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消費品,能夠被外國消費者接受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國力、中國國家形象在外國消費者眼中的形象。
“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過去高速發展的十年過程中,積攢的各種問題都沒有得到深刻的解決,比如產能過剩、消費文化的建設、傳統的消費與電商的融合,企業資源的整合,機制優化以及怎樣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等等,這些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這樣的問題解決了,我們的行業才能走上正軌。”在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看來,國家的政策環境帶來了希望,也給整個行業產生了變革的動力和壓力。
據悉,現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在各有關國家部委相繼出臺落實“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意見,能源、農業、生態環保、教育、文化合作等一批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特別是“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中國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而在地方層面,更是積極抓住這樣的契機融入和對接,制定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有關實施方案。
顯然,對于“一帶一路”的建設,當地政府部門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其中,部分區域以往在政府決策中并沒有占有政策資源的酒類企業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出臺酒類產業的“一帶一路”方案規劃,帶動區域產業輸出的同時也壯大區域酒類產業的外向輸出能力。
可以說,“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酒類廠家打破以往的“閉門造車”思路,需要大家眼光向外、團結一致,在做強區域產業的同時逐步實現全國化,甚至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