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2015(貴陽)比利時布魯塞爾烈性酒大獎賽頒獎典禮暨網絡評選老百姓最喜愛的酒類品牌授牌儀式在貴陽舉行,整個2015(貴陽)比利時布魯塞爾烈性酒大獎賽(下文簡稱“大獎賽”)正式落幕。回顧一下,大獎賽自8月26日正式在貴陽開幕,甚至早在今年年初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就曾“下文”各級機構和發動媒體的方式來征集參賽產品,這場時間跨度足夠長、在國際烈酒領域足夠盛名的大獎賽,究竟能夠給中國酒業留下什么?對中國白酒企業又有什么影響呢?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說大獎賽開幕還只是行業媒體圈的自娛自樂,只為了搜尋一些大咖的只言片語或者目睹一下國際評委藍眼金發的風采時,那么隨著評選結果的公布,特別是最高榮譽“大金獎”的名單揭曉,中國酒圈才后知后覺地開始真正地重視這場“國際性賽事”,許多獲獎企業的花式“炫耀”,進一步助推業內人士在爭議“結果”的同時,也在反思這場比賽對中國白酒企業的些許影響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一場盛會。
一些需要知道的“內幕”
關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酒類大賽,筆者從主辦方處得知,是由“世界葡萄酒記者和專欄作家聯盟”主席路易·哈弗在1994年創辦于比利時布魯塞爾,每年舉辦一次,包括葡萄酒大獎賽和烈性酒大獎賽兩類,本次在貴陽舉辦的屬于后者。這一賽事在國際上頗負盛名,被賦予“酒中的奧斯卡”的美稱,但是由于中國白酒與世界烈酒在評選標準與口感工藝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導致這一賽事在中國白酒行業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出名”,同時又由于貴州省政府作為國內唯一的主辦方,致使一些酒企礙于種種因素考慮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積極參賽,尤其是川酒、徽酒等一些板塊的知名酒企,它們的“缺席”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本次比賽上中國白酒真正的水平高度。
當然,即使是這樣,本次比賽依然吸引了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1397款酒品參賽,其中,國外酒品845款,國內酒品552款,在參賽的酒品數量上為歷屆最多:同時根據之前大獎賽在啟動儀式上的指示精神,國內參賽報名的前500款酒報名費用將由組委會補貼,實現“零門檻”參賽、“零費用”亮相。當然,每家酒企報送的參賽樣品僅限3款,超出3款的參賽酒品由企業自行付費;同時要求每款參與酒品提供樣本,便于品酒師品評。這一參賽“零門檻”、“零費用”的情況筆者也與部分參賽企業核實過,的確是沒有特殊的門檻限制,可以說是比較公開的。
為什么這次烈酒大賽選在中國貴陽?可能這是個關鍵。盤點以往大獎賽的舉辦地,選址也多為世界性“酒都”,從這個意義上貴陽是“夠格”的,因為在產區背書方面,貴州產區因為生產優質醬香型白酒而備受關注,同時國酒茅臺的國際品牌影響力近年來也在逐步提高。而貴陽市副市長、大獎賽執委會主任高衛東曾表示“貴陽是在兩年前,即2013年10月就向大賽組委會提出舉辦申請,并于同年11月27日獲得舉辦權”,這種“提前布局”體現出貴州省政府對省內白酒的重視和希望走出去的渴望。筆者比較欣賞這樣的一種態度——應該說,大獎賽在中國首次舉辦落戶貴州,是貴州從企業到政府的‘野心”和精心準備贏得機會。
這是茅臺主場,更是中國白酒的主場
大獎賽落戶中國貴陽,自然是茅臺的主場,這體現在一系列賽事設置與日程安排都包含著濃郁的茅臺元素。在8月26日的開幕式上,除中外協會的相關領導外,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就坐在主席臺第一排,此外,剛剛正式“卸任”的季老、現任茅臺集團技術顧問劉自力、茅臺集團總工呂云懷等一些茅臺高管出席顯示出東道主的熱情。此外,大獎賽期間組織了茅臺雞尾酒之夜、醬香酒國際論壇、茅臺酒廠參觀等主題性活動,茅臺的主場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本次大獎賽更是“中國白酒”的主場,這不僅僅體現在國內酒品約40%左右的參賽占比,更體現在大獎賽的評獎結果上中國白酒成為最大贏家。在本屆烈酒大賽上,中國白酒作為獨立酒種參賽,共獲得8個大金牌、81個金牌和80個銀牌。其中,53度飛天貴州茅臺酒等8款中國白酒獲得大金牌。中國白酒所獲獎牌數目、金牌和大金牌數目,均名到獎牌榜首位。要知道,2014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同期在巴西舉行,中國代表團僅僅派出20種樣品,而貴州茅臺也僅僅是榮膺金獎,而非最高榮譽的“大金獎”。我們可以包容其他國際賽事的“主場優勢”,為什么對自己不能“寬容”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白酒在自家門口,在56名國外評委面前可謂“露臉”。
究其業內爭議的原因,無非是一些看上去“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產品獲了獎,從而進一步質疑本次大獎賽的公平與公正性。需要明確的是,筆者親臨評選現場發現,主要采用盲品的形式進行評酒,樣品上只有編號,沒有保留任何一些可辨認的外形特征。此外,考慮到一些色澤度的問題,開著閃光燈拍照是不被允許的,筆者也親身感受了幾次被“驅趕”的過程,評委中偶爾也能見到一些“大咖”,各大酒廠知名的總工茅臺王莉、洋河周新虎等。正如百年前“巴拿馬金獎大賽”引發的紛爭一樣,這場大獎賽同樣不能免俗,就筆者現場觀察來看,這場比賽評選過程還是比較公正的。至于為什么許多名酒產品卻落了個“不名”的下場,一是可能要認真考究一下參賽情況,是不是有些“忘了”參賽;二是要理性看待評獎結果,畢竟這是在國際標準、品質分級和品牌認證的“語境下”,換句話說就是與中國傳統名酒的認定標準是很不一樣的。
白酒國際化,一個奢侈的話題
值得思考的是,這次大會因為是在中國大陸首次承辦,也因為近年來酒界同仁對“白酒國際化”這一命題有一種狂熱的情緒和期許,所以這次大會也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一次契機,一個重要平臺”。客觀而言,正如白酒技術專家鐘杰所言“白酒國際化是個任重道遠的事情,本次大獎賽僅僅是一個開始。當然做一定比不做好,過去我們白酒文化在國際上傳播程度可能僅僅是1,現在通過努力變成了10,這就是進步”。
其實白酒的輸出,一定是以中國文化的輸出為背景和依托的。在這一點上,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總裁朱力給出的觀點很“形象”,他認為要接受中國白酒,首先要接受中國白酒背后的文化,而中國白酒企業以前也很重視國際市場,但是在國際上宣傳的方式不是特別得當——我們提倡用西方人的方式講中國白酒的故事,就是要讓西方人親眼看到、親口嘗到、親手觸摸到中國白酒。而大賽就是方式之一,因為這么多西方人來到中國,大賽給了他們融人中國白酒氛圍的平臺。而一些國際評委在經過白酒的培訓后,開始對中國白酒有所了解,從無到有,從不了解到有點了解,這就是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過程。
而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在交流中則更直接,“中國白酒應該同中國美食一起走出去”。他指出餐飲文化習慣的不同是中國白酒“走不出去”的重要制約,中國講究“無酒不成宴”的餐飲消費習慣,而國外的烈性酒通常卻是餐前酒,或者是餐后酒,在正餐的時候一般會飲一些低度酒。只有讓烈性酒與餐飲配合起來,這才是中國酒走出去的一個機會。
筆者也在比賽間隙與幾位國際友人交流,其中大獎賽國際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認為雞尾酒可以作為白酒在國際市場推廣的重要跳板,因為對于西方人來說主要是酒的口味問題,中國白酒和世界烈酒的口味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中國白酒在西方推廣的最主要障礙:一位來自巴西的評委則認為白酒的文化符號意義不強,他同樣指出了作為北京文化符號的“北京烤鴨”實際上也并非所有外國人都吃得慣,但是其符號意義遠大于產品本身,似乎來了北京不吃烤鴨就等于白來了。同理,中國白酒能否將一款或者幾款產品打造成代表中國白酒文化的標志性符號產品,原來外國評委同樣知道“超級大單品”的重要性。
上一篇:國內葡萄酒專賣店成功案例解讀
下一篇:白葡萄酒健康功效得科學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