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句話概括上半年,可以用“有人歡喜有人愁”。
從2012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結束,行業調整已經真正度過三年時間。我們知道國家出臺政策限制三公消費以后,政務消費泡沫破滅,消費人群發生了改變,而整個白酒行業是由酒企、酒商、消費者構成的一個有機生態鏈條,每個部分的變動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政務消費被剝離后,直接導致整個生態鏈發生震蕩,酒廠、酒商或出局、或觀望、或改變,而在2015年的上半年里,有人歡喜有人愁。
首先看行業形勢。2012年下半年,三公消費的禁令剛出臺時,很多廠商覺得不是什么大事,直到看到2013年的數據,才感寒冷,于是離開者有之、觀望著有之、轉型者有之。但是現在來看,經過2013年、2014年兩年之后,有一部分酒企、酒商已經從恐慌轉為淡定,再到探索,完成調整,在2015年上半年已實現增長。另外,很多人說2015年行業已經見底,王朝成也提出了行業“弱復蘇”的觀點,現在來看,產量、銷量已經基本穩定,名酒價格也已基本穩定,可以說行業已見底。今年上半年,大家的心態平和了不少,“新常態”這一概念得到普遍認可。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其實環境變化一直存在,就看我們能不能跟上環境變化的節奏,只有適者才能長存。
再來看白酒企業。今年上半年,一線名酒的價格基本穩定,飛天茅臺、52度水晶瓶五糧液的零售價分別挺到1199元、729元。其次一線名酒的銷量穩中有漲,不少酒企的一季報出現增長,春節期問,茅臺、五糧液在某些市場還賣斷了貨。總體來說,茅臺、洋河等一線名酒調整到位,瀘州老窖、汾酒等還在調整;古井、衡水老白干等區域性名酒由于市場根基較為扎實,所以也基本調整完畢;而小酒廠由于多是當地政府扶持等原因,現在還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酒企調整主要是三個方向,一是梳理原來的產品線,通過降價來穩定市場,如國窖1573、紅花郎等產品;二是推新產品,如茅臺打造“三茅一曲四醬”等系列醬香酒;三是多元化發展,如涉足保健酒、葡萄酒、果酒、預調酒等領域。
再來看酒商群體。前幾天筆者拜訪遼寧的某大商,他說酒商就是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的“通道”,酒商立足的根本無外乎產品、渠道二者,而渠道是基礎。現在來看,酒店渠道自帶酒水盛行,煙酒店渠道南于政務團購泡沫破滅,據他反映,上半年里只有小餐飲、小超市這些流通渠道走量好些,另外婚宴市場、商務消費尚可。可以說上半年里,還有很多酒商沒有找到方向,還處于被動等待狀態。另外,也有人說電商的發展和廠家直控終端革了經銷商的命,經銷商如不及時轉型,下半年面臨的將不僅僅是“庫存”、“現金流”、“人力成本”三座大山,更可能面臨“出局”。
最后再說上半年的幾大“熱門”,一是大眾酒,二是多元化酒種,三是移動互聯網。上半年,部分廠商把精力聚焦到大眾消費上,推出大眾酒,同時針對年輕消費者和碎片化消費,推出多元化酒種。而近來行業中關于“互聯網+”的呼聲也很高,不少線下活動相繼舉辦,不過互聯網到底是酒業的“救世良藥”還是“止疼片”還說不準。
上半年已經結束,該離開的已經離開,該適應的已經適應,轉型、調整早的已經過河,面對2015下半年,你還在“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