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品類的話題并不是第一次被關注,從1989年3月31日首次發布濃香型、清香型和米香型,到2007年8月10日發布醬香型,四大香型確立的這段時間里,就涌現出了諸多小眾香型,如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鳳香型、豉香型等。香型品類是各個規模企業關注的焦點,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企業在申請國家香型標準。原因很簡單,它是構建自身品牌壁壘的最有效方式。例如,目前的河北第一品牌“衡水老白干”,就在原本濃香占主流的河北地區強勢推廣老白干香型,雖然前期遇到了阻力,但仍堅持不懈。而如今,很多消費者逐漸適應并喜歡上了這種香型,對于其他香型的白酒品牌來說,要想奪走這部分消費者,就會很困難。
白酒品類問題之所以再次被提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從白酒自身層面來講(香型、度數),還是從整個酒類品種層面講,消費者都有了新的需求。拿白酒度數來說,“低度化”似乎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早在2013年9月,五糧液就推出了低度系列酒,分別為35度、39度、42度。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劉中國表示,推出低度五糧液酒,是順應白酒消費低度化、時尚化趨勢的舉措,有利于公司開拓年輕消費群體,推動中國白酒在產品度數上與國際酒品接軌,提升五糧液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顯然,五糧液看到了80后、90后對于白酒的口感偏好變化。包括被業內吵得沸沸揚揚的“洋河微分子”,它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是白酒消費者飲酒后上頭、不適的負擔問題。洋河微分子酒分子量小,代謝快,醒酒也快。而在健康方面,核苷類物質豐富,打消消費者對白酒傷身的顧慮。應該說,白酒無論從香型、度數,還是酒分子方面的革新,都是白酒在縱向品類上的有益嘗試,將會讓白酒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白酒品類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酒種。數據顯示,目前白酒無論是在銷售額上,還是在利潤上,都占據了中國酒類市場70%以上的份額,基本已處于飽和狀態,想要獲得較大突破的可能性較小。相反,隨著新生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他們接觸的文化更加多元,對酒種的偏愛也就更加多元化。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便是預調酒的火熱。實際上,預調酒早在十多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然而當時只是在夜場消費,宣傳、推廣等均沒有找到較好的突破口。近兩年隨著《愛情公寓》等青春劇的熱播,作為贊助企業的幾大預調酒品牌也隨之進入年輕消費者的心,加上超市渠道的開拓,預調酒終于引爆市場。同樣,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養生,以瑪咖酒為代表的保健酒也隨之興起。瀘州老窖養生系列酒、汾酒竹葉青都在近兩年開始發力。無獨有偶,另一酒業大碗茅臺宣布涉足藍莓酒,依靠集團雄厚資金力量在新領域開疆拓土;五糧液加強在楊梅果酒方面的投資,為酒種多元化打下基礎;洋河則大力拓展葡萄酒和預調酒業務。除傳統名酒企業之外,一些獨立酒種公司也將會在這次品類大爆發時期獲得較快發展,橙酒、木瓜酒、蘋果酒等品類,均未有規模以上企業,這也意味著“先下手為強”將有可能成為現實。
白酒品類制勝的時代已經到來,下一個新興品類冠軍,將屬于未雨綢繆者,你準備好迎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