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酒行業已經進入調整的第三個年頭,可以感覺到的是,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的心態都平穩了許多。我認為目前行業的底部已經顯現。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有以下幾個依據。
第一,行業產能增幅逐漸下降。2012年行業產能增幅達到頂峰,突破1100萬噸,同比增幅達17%。2013年,增幅下滑到7.5%,而到了2014年,增幅繼續下滑到2.75%。這說明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在逐漸好轉。如果2015年酒業產能能夠出現負增長,那么對于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第二,標桿品牌價格企穩。2015年春節期間,茅臺、五糧液兩大品牌的價格均有所回升。這兩大品牌,尤其是五糧液的價格更能體現行業的走勢。因為從過往酒業歷史看,每逢調整期都是五糧液率先走出底部。如果說春節是旺季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我們看元宵節后兩大品牌的價格,依然呈現穩定態勢。茅臺1月份產量、銷量都很好,銷售額增幅達到14.69%。這說明部分企業已經開始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
第三,社會庫存已經消化。前一段時間,我對全國大型流通市場上的茅臺、五糧液做了一次系統的調查,包括價格和出廠時間,我發現很多酒都是今年1月份、2月份生產出來的新酒,這說明社會庫存已經被消化,現在的價格是理性的。茅臺、五糧液的消費群體還在,品牌力還在,只是消費人群發生了改變,更多地偏向商務消費。
第四,資本市場持續走高。資本市場講究的是預期。我們可以從各大券商對白酒業的分析報告中發現,多數報告都認為行業底部已經顯現,尤其是當茅臺一季度報出來后。最近,14家企業股票都存增長,這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酒業的信心。坦率來講,瀘州老窖、五糧液等還能跌到哪里去呢?現在資本市場的預期,很可能就是酒業的明天。
那么,2015年會是什么趨勢呢?我認為行業會在底部徘徊,增長幅度維持在5%~8%,回暖還尚需時日。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今年1月份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個經濟指標中,沒有一個是令人感到興奮的,宏觀經濟的走勢會對酒業造成制約。其次,國家限制“三公消費”、“八項規定”的頒布不可能取消,新常態已經形成。最后,行業產能仍處于過剩狀態,仍需要較長時間來徹底達到供求平衡。
那么在這種形勢下,經銷商應該怎么做?
第一,產品結構。人群是存在收入差異的,收入差異會導致消費差異,消費差異就會帶來產品價格帶的差異,從這個角度看高端酒是有前景的。當我們踏入酒圈,就要找好定位,拿自己的資源去找匹配的產品,而不是拿產品去找渠道、找資源,不能人云亦云。比如,大家說100~200元價格帶的產品發展趨勢好,如果都去代理這個價格帶的產品,很快這個價格帶就會變成紅海。如果經銷商徹底放棄自己原有的優勢,去跟風,那么當行業同暖時,就會喪失很多機會,也會迷失方向。
第二,渠道結構。目前渠道開始多元化,眾籌、電商、微商等新興渠道非常熱鬧。但是冷靜下來分析,整個酒類互聯網銷售額不到全部渠道銷售額的1%。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核心渠仍是線下實體店。經銷商要做好主力渠道和輔助渠道的結構分配。這一輪調整期,依靠關系團購不做終端渠道的企業日子很難過,有的被淘汰。而堅持做終端渠道的企業雖然沒有了暴利,但合理的利潤還在。
第三,創新。創新是經銷商進步的永恒動力,但創新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要符合市場規律,充分利用好我們自身的資源,要在堅定做好傳統渠道的基礎上嘗試其他新渠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不盲從不等于不創新,不顛覆不等于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