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中國酒業協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第一次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的《2014中國酒業研究報告》中指出,2014年葡萄酒行業處于緩慢恢復元氣的狀態,全年完成釀酒總產量、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相比2013年均有所上升。這些利好消息在激勵國產葡萄酒行業的同時更提醒著我們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新格局。
2010~2013:進退中磨礪
2010~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產品產量變化情況 | ||
年度 | 葡萄酒產量(萬千升) | 同比增長(%) |
2010 | 108.88 | 12.38 |
2011 | 115.69 | 13.02 |
2012 | 138.16 | 16.9 |
2013 | 117.83 | -14.59 |
2014 | 116.10 | 2.11 |
2010~2012年這三年間,國產葡萄酒的產量及銷售收入都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消費者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范圍的擴大等極大地提高了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需求。其次,進口酒對國產酒的壓力變為動力。近幾年,進口葡萄酒的來勢洶洶雖然壓縮了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但是也大大提升了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度,葡萄酒消費氛圍逐漸濃厚了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口酒對國產酒所帶來的壓力也逐漸變為動力,使國產葡萄酒更專注于品質的磨礪與品牌的傳播。最后,各個產區為了提升產區形象,都在加強產區建設,尤其是煙臺產區、寧夏產區及甘肅產區等,在提升產區影響力的同時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出現也是產量增長的重要原因。
2013年,國產葡萄酒行業的產量和銷售額均出現了整體負增長,一些國內的葡萄酒上市企業要么業績下滑,要么利潤縮水,要么領導層人事更替,困境前所未有。國產葡萄酒陷入困局,很大程度歸因于“三公消費”等政策的出臺,同時,消費能力放緩等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對高端葡萄酒銷量下滑起了助推作用。但是在筆者看來,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需要我們去重視。比如在傳統的葡萄酒消費國家,葡萄酒被視為農副產品,雖然酒莊集農業、工業、商業功能于一身,卻能夠享受政府給予的農業稅收的優惠政策。但是在中國,葡萄酒生產被認為是輕工業,其工業環節和商業環節的稅收較高,農業的優惠稅收政策不能覆蓋葡萄酒生產的全過程,因此造成了成本過高,不能與進口酒相抗衡的結果。再比如有的人投資葡萄酒行業的動機不純,很多抱著短期回本甚至盈利的心態。這些都成為了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2014:回暖中激勵
2014年中國葡萄酒行業部分地區規模以上生產企業銷售收入情況 | |||
地區 | 企業數 | 產品銷售收入(億元) | 同比增長(%) |
北京 | 4 | 2.04 | 3.17 |
天津 | 3 | 4.48 | -3.03 |
河北 | 17 | 10.26 | -2.37 |
山西 | 4 | 3.04 | 3.77 |
內蒙古 | 4 |
7.16 |
19.66 |
遼寧 | 18 | 16.37 | -25.87 |
吉林 | 24 | 44.43 | 9.12 |
山東 | 56 | 244.78 | 0.11 |
河南 | 23 | 23.69 | 9.92 |
陜西 | 3 | 7.8 | 45.17 |
甘肅 | 7 | 3.63 | -24.11 |
寧夏 | 7 | 4.27 | 20.35 |
新疆 | 20 | 16.60 | 57.83 |
2014年,國內葡萄酒產業逐漸回暖,全年完成釀酒總產量116.10萬千升,同比增長2.11%;實現銷售收入420.57億元,同比增長3.91%;實現利稅總額73.48億元,同比增長3.57%;其中利潤43.87億元,同比增長0.16%。其中,產量絕對值未能回到2013年同期水平,但是由于納入到統計范疇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減少,因此同比還是實現了正增長。此外,2014年全年葡萄酒行業資產總額由年初的387億元增長到年未的426.76億元。
本年度,葡萄酒行業銷售收入出現下降的省市減少至7個,其中遼寧、甘肅葡萄酒銷售收入下降幅度較大,天津和河北兩地葡萄酒行業銷售收入的降幅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而新疆、寧夏、陜西、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銷售收入出現上漲。
這些數據折射出了一些行業當前的特點。第一,隨著產業生產、銷售形勢的變化,產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2014年中低端產品的銷售比重明顯增加。第二,部分產區政府、企業對產業依然懷有較大的熱情,行業外資本投資酒莊的熱度也沒有降低。第三,經過多年的努力,各產區都出現了一些品質優良并具有個性的產品,比如一些用獨特品種釀造的葡萄酒已經表現出了其競爭力。
化壓力為產業發展新動力
雖然2014年國產葡萄酒行業的整體情況正在好轉,但是相較于2011年,利潤總額依然下降了13.49%,因而我們還是要積極面對新常態,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緩解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壓力。
首先,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目前來看,很多企業所使用的原料大部分來源于過去的基地,即使是新建的酒莊也沒能突破傳統,尋找更適合的釀酒葡萄品種并提高栽培技術。因而,我們所面對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釀酒葡萄缺乏個性,也就背離了葡萄酒因產區的不同帶來的多元化的特點。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南方產區,比如江西、湖南等地的企業利用中國野生葡萄品種釀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葡萄酒。
其次,培養、引進高水平技術人才。葡萄酒是舶來品,因而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基礎較為薄弱,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度缺乏種植、生產技術方面的人才。從長遠來看,如果不能培養或者引進這些技術層面的人才,就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內一些院校已經開設了相關專業,留學國外的專業人才也紛紛回國,投身到了國產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大潮中。
再次,提升產品性價比。在中國,很多產品的價格定位并不是從市場、消費者和產品品質出發,而是從經營者去考慮,一旦價格脫離了市場,就會失去很多消費者。因而,酒企、酒商應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品結構,以合理的價格面向消費者。
最后,加快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葡萄酒文化的建設問題,雖然也有一些企業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但總體來看,大部分企業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渠道建設上,而忘記了真正的購買者是終端消費者。此外,很多營銷人員缺乏葡萄酒知識,不能將文化傳播和銷售結合在一起,導致產品不能形成足夠的影響力。因而,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既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又迫在眉睫。
上一篇:回暖 悄然進行!看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復蘇軌跡
下一篇:重新審視“那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