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兩年,酒水行業(yè)的“結構性增長”被提及地比較頻繁。對于進口葡萄酒行業(yè)來說,這種因為調整而顯現出的增長更是十分明顯。剛剛出爐的2014年進口酒海關數據顯示,去年葡萄酒進口的總體數量上升,總額下跌,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低價位的葡萄酒進口量在增加,恰巧符合了“高端酒遇冷,入門級酒需求旺盛”的市場現狀。
從最新數據來看,經歷過2013年的進口雙降之后,葡萄酒市場在去年已經漸漸恢復了增長,只是增長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消費層次更加豐富,自用型消費增長很快,銷售渠道也不再單單依賴團購。那么,我們不妨來看看調整期以來,進口葡萄酒市場都出現了哪些結構性變化。
多元消費層次加速金字塔型消費結構形成
近一年來,不論是大的品牌運營商,還是小的貿易商,都在更多地引入日常消費型的產品,調整產品結構。以建發(fā)酒業(yè)和深圳南宇為例,二者均在2014年與美國嘉露集團達成合作,補充了零售價位在100元以內的產品,在商超渠道和分銷渠道實現多方鋪貨。這種現象的背后,是家庭消費和大眾消費的強力驅動。
進口酒登上“年貨大集”
一家澳大利亞葡萄酒供應商的中國區(qū)代表向筆者反映:“如今走量最大的就是便宜酒,進貨價在‘1字頭’的酒非常受酒商歡迎,這些酒在廣州等成熟市場的價格,跟進口啤酒快要差不多了,葡萄酒的低價趨勢,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葡萄酒與飲料等真正的快消品越來越像了。”
終端建設方面,不少城市不再限于在葡萄酒專賣店和酒窖里賣酒,葡萄酒開始出現在很多人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銷售場所。比如臨近春節(jié),青島在很多地方都辦起了“年貨大集”,有不少進口葡萄酒商,將產品擺上了這里,非常受普通老百姓的歡迎,價格低廉的進口酒成為了他們送禮和自用的不錯選擇。進口酒登上“年貨大集”,讓精打細算的中國大媽也嘗到了海外的美酒,也表明進口酒真正走入了千家萬戶。
啞鈴型結構轉向金字塔結構
在法國等成熟的葡萄酒市場,不同層次的葡萄酒分布比較均衡,不同等級的葡萄酒占比大概都在30%,這樣的消費結構理性而成熟,更多的是彰顯出葡萄酒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的不可或缺性,體現的是生活習慣和品質。如今,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紅葡萄酒消費國,不同階層的消費者都逐漸找到了符合各自需求的產品,葡萄酒的金字塔型消費結構漸漸成型。對于一個成熟的行業(yè)來說,金字塔型的消費結構是多見并且表現穩(wěn)定的。
銷售終端實現縱深變革
上文提到,臨近春節(jié),進口酒登上了年貨大集。其實在平日里,進口葡萄酒也在走入更多的銷售渠道。以武漢地區(qū)為例,該地的大型商超非常多,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這些洋巨頭,還有本土的武商量販以及中百倉儲在武漢非常密集,這里KA系統(tǒng)十分發(fā)達。在2014年,這些大型連鎖商超里面,大都開設了專門的進口葡萄酒售賣專區(qū),瞄準大眾的日常消費。同時,在寧波和廣州等地,中高檔小區(qū)周邊也開設了越來越多的迷你小店,售賣價格低廉的各國進口酒。
專賣店因為良好的產品展示和消費體驗功能,在葡萄酒培育市場的初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2012年前后,各地專賣店先后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倒閉狂潮,在2014年遍地020的環(huán)境中,逐漸找到了新的定位,或縮減面積成為微型專賣連鎖線下配貨,或打造專一形象,成為單品牌專賣。其背后的支撐力量也不再僅僅限于團購,而是綜合了展示、零售、配送、提貨以及體驗等多方面功能。
餐飲渠道方面,從最初的買店、陳列到如今的“杯賣”,葡萄酒商的餐飲渠道之路,也經歷著持續(xù)變革。最初幾年,進口酒的利潤可以用“暴利”來形容,但是隨著信息的越來越對稱,價格日漸透明,酒商買店的做法難以支撐,開始轉向更加靈活的操作方法。比如有些酒商開始尋找一些餐飲巨頭,比如必勝客等西餐廳,將葡萄酒論杯賣。或者在自帶酒水成為風潮的時候,在餐飲店周圍開葡萄酒的小型專賣店,增加一切促進消費的機會。
總之,從最初的自建終端、團購為王,到眼下的多元渠道,進口酒的銷售渠道正經歷著一個裂變和縱深變革的過程,零售終端開始全面開花。本刊2月刊的小專題《“暗戰(zhàn)”終端》,從專賣店、商超、社區(qū)零售店、餐飲渠道等多個方面,分析了當前葡萄酒市場的銷售渠道,認為未來進口葡萄酒的市場變革方向,必然是朝著大零售方向去發(fā)展,以大眾消費品為主要內容,實現多元化品牌共存的局面。
超級單品涌現,單品類驅動現象減弱
干紅曾一度是中國市場上葡萄酒的代名詞,但是經過多年培育,中國市場的多品類格局漸漸形成。過去依靠干紅這一單品類驅動的時代已經結束。2013年,起泡酒成為行業(yè)暗淡時期的一抹亮點,進口量和進口額都呈現井噴式增長,這種高增長一直延續(xù)到了2014年。同時,在這樣的大品類異軍突起的同時,一些瞄準特定消費人群的產品也涌現出來,成為葡萄酒行業(yè)難得的超級單品。2014年,雞尾酒大熱,果味低度葡萄酒流行。冰銳、銳澳以及卡思黛樂旗下的菲嘗果味酒都表現搶眼,成為各自領域的超級單品。
進口葡萄酒的多元化表現,培育了更多的消費需求,給國產葡萄酒也帶來了很多影響。國產酒廠和酒莊紛紛增加新品類的研發(fā)。比如中信國安和戎子酒莊推出鮮酒系列,將當年采摘的葡萄在幾個月內釀成酒并推向市場,以新鮮口感作為賣點,成為探索差異化的典型代表。其實在成熟的葡萄酒市場國家,葡萄酒的多元化現象十分明顯,甚至在不同產區(qū)形成了特定的品類標簽。比如法國普羅旺斯產區(qū)的桃紅葡萄酒就非常知名。當前,中國葡萄酒市場依靠單品類產品驅動市場的現象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百家爭鳴般的多元發(fā)展。
自從進入調整期以來,酒商都在尋找改進的方式。2014年與2013年的數據變化對比,已經顯露出了行業(yè)轉暖的跡象。隨著新市場和新渠道的誕生,葡萄酒的運營日漸多元,并形成了新的運營模式。相信經過這幾年消費結構重塑所帶來的大變革,一個理性、成熟、穩(wěn)定的市場將出現在不久的將來。
上一篇:2014進口葡萄酒數據解讀 思考2015變革方向
下一篇:何勇:啤酒行業(yè)與白酒行業(yè)的幾個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