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收藏有一套民國時期的《釀造雜志》,版權頁顯示:“主編人”為徐望之,也即自1934年起的張裕公司總經(jīng)理;“發(fā)行人”為中國釀造學社,也即以張裕公司技術人員為骨干的學術研究機構;“印刷所”為國光印書局,位于上海;“總銷售處”為張裕釀酒公司和煙臺啤酒公司。
《釀造雜志》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于1939年1月1日,發(fā)刊詞寫道:“釀造界與學術界,本應速取有效之聯(lián)絡,俾使生產(chǎn)趨學術化,而學術亦臻生產(chǎn)化,務使‘用’與‘學’相得而益彰。”所以,張裕公司技術人員便成為主要供稿人,比如第一期刊登有張裕園藝部主任張勔新的《葡萄源流史略》,第八期刊登有張裕釀酒師朱梅的《酒石酸制造》。
《釀造雜志》為季刊,開本為16開。在1939年4月1日出版的第二期,刊登有一篇《張裕葡萄酒之分析與各國葡萄酒之比較》稱:“張裕葡萄酒及白蘭地,其成份殊不少差于歐洲各國之出品;且能適合法、美兩國政府頒定標準。”文中附錄一份完成于1939年2月的《張裕紅白葡萄酒成份表》,分析對象包括3種紅酒(解百納、玫瑰紅、櫻甜紅)、4種白葡萄酒(雷司令、白玫瑰、大宛香、佐談經(jīng))、3種起泡酒(珍珠紅、煙臺香賓、甜型煙臺香賓)。分析項目有“比重”、“酒精體積百分比”、“浸出物”、“灰份”、“總酸度(酒石酸)”、“揮發(fā)性酸(醋酸)”、“糖份”、“單寧”等8個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從表中的“糖份”指標來看,解百納紅酒和雷司令白葡萄酒的“每100立方公分中所含克數(shù)”,換算為現(xiàn)行通用單位分別為0.3克/升和1.11克/升,均合乎現(xiàn)時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對干型葡萄酒定義的標準——殘留糖份低于或等于4克/升。雖然“干”與“甜”其實只是一種類型上的劃分,并不是說越干越好,但上述數(shù)據(jù)足以推翻所謂“中國第一瓶干白誕生于1979年”和“中國第一瓶干紅誕生于1983年”的傳言。
《釀造雜志》或許是中國最早的公開發(fā)行的酒類專業(yè)刊物,售價為國幣五角(外埠郵費二分),廣告價目根據(jù)不同版位標價四十元到八元不等。雖然是公開發(fā)行,但張裕作為“總銷售處”之一,可能也把這份雜志作為贈送顧客的葡萄酒知識普及讀物,比如1939年9月19日出版的《申報》第三版刊登張裕上海發(fā)行所的廣告稱:“張裕名酒,中外馳譽;中秋送禮,最為相宜。備貨充足,裝潢富麗;請君一試,保證滿意。歡迎駕臨選購,奉贈《張裕葡萄酒小冊》及全國惟一的《釀造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