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部環境壓不垮企業,企業是從內部先垮掉的。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說過,“小的是美好的”,中小企業的價值非常大。對于我們這個行業而言,小企業其實在數量上組成了這個行業的“大多數”,當然它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在行業發展形勢好的時候,小企業成了錦上添花的要素,看到形勢不錯,紛紛加進來,它們在分一杯羹的同時讓行業看起來更加繁榮;但當形勢變化時,中小企業往往成為最先被淘汰的那部分。近兩年來,關于中小企業倒閉的各種傳聞、新聞不絕于耳,2015年,中小企業倒閉會加劇嗎?這個懸念事關將來白酒行業的景氣度和活躍度。
當然對于白酒行業來說,這個懸念其實既有長線性,也有時代性。從長線來看,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固定的周期,總會經歷“萌芽→成長→高速發展→調整淘汰→集中度提高→少數企業占有大部分市場”這么一個過程,白酒行業也不例外。所以一直以來,業界都會對中小企業的消亡有斷斷續續的討論。而從最近這一兩年的行業調整期來看,這個問題更有時效性,業界討論得更多。
霧里看花的“倒閉”
從2013年開始就有很多新聞,比如茅臺鎮倒閉三分之一酒廠,也有說茅臺鎮上一條街倒閉了一半的酒廠;進入2014年則有新聞說大量的原酒廠倒閉。
不過業界最關心的,就是倒了多少家白酒企業,但一涉及數量問題就是霧里看花了,因為這方面的數據庫太欠缺了。套用學者黃仁宇的話,白酒業是一個很不容易“數目管理”的行業,它充滿活力,又充滿混亂,雖然有很多條規定。目前中國的白酒生產企業到底有多少家,沒有人知道,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是1.8萬家,但這個數據真偽有待考證。不過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8000家左右,這個數據是比較靠譜的,但有許可證不代表就在生產,據筆者了解,有的企業有生產許可證,但長期不從事生產,一直處于停業狀態,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一個更靠譜的數據是,目前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1300多家,也就是說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有1300家。以1300家來看8000余家,這起碼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這個行業存在著大量的小企業,絕大多數企業的銷售規模都在2000萬元以下。
在筆者看來,所謂倒閉大量小企業的說法多數時候只是一種感覺。當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我們對企業倒閉現象格外敏感,盡管企業倒閉在市場經濟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行為。但在特殊時期,我們可能會把這種常規現象放大,這時候以偏概全的現象就很突出了,在個人看來,往往是各方所說的數據或感覺,都只是局部的真實,而不是全面的情況。
還有個問題是,倒閉只是個模糊的稱呼,還有停產、關停等說法,這些在統計口徑上都不盡相同。許多企業在倒閉之后,并沒有到工商局登記注銷,再加上統計口徑和統計時效滯后,沒有在相關部門臺賬上反映出來。有人說得很貼切,在白酒行業你很難找到一位廠子已倒閉的企業主,因為這樣的企業很多是沒有“根”的企業,倒閉也就意味著從此蒸發。
誰的破產會讓行業傷筋動骨
同樣是企業破產倒閉,但不一樣的企業倒閉對行業發展是不一樣的。很多以開發產品、只進行招商的一些運營商,市場形勢好的時候,它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生意做大了,可能會向上游延伸;但形勢一旦變差,它們可能就消失得無影蹤了。類似這樣的運營商退出對行業發展并無大的影響,而即使在茅臺鎮這樣的地方,盡管一般進入者都屬于大的投資方,因為涉及固定資產的投入,在筆者看來,它們的退出也沒有什么影響。在形勢好的時候,全國各地投資紛至沓來,形勢一旦逆轉,它們要么退出,無法退出的也會迅速降低投資額。這屬于一種松腳型企業。甚至可以說,一些大型資本的退出對白酒行業都不會產生更大的影響。相對于根植性更強的名酒企業以及區域企業來說,它們的倒閉或退出成本更低,投資方在決定企業是否結業問題上,決心會下得更快一些。
所以從對行業的影響來看,后者的影響更大,即那些長期根植于白酒業的企業。目前白酒業有13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億元以上的企業粗略估計在百家之內,倒閉一些小型企業、無名企業,對行業是沒有什么影響的。真正能讓這個產業傷筋動骨的倒閉企業是那些區域強勢企業和名酒企業,這些企業無論是在行業內還是在區域市場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這幾年的前20強企業的統計數據來看,它們的合計銷售規模已經超過了全行業的50%以上,一旦這個群體出現潰壩式的下滑,會對全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從2014年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以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郎酒、洋河等為首的大型企業基本保持了穩定,只是少數大型企業的業績下滑較為明顯;而另一個群體的區域強勢品牌也沒有大的波動,部分企業有一定的下滑,總的來說基本面是穩定的。
所以筆者認為,一個規模20億以上的白酒企業的倒閉,其帶來的影響力要比倒閉1000家小企業來得嚴重。但從白酒市場的發展來看,這樣規模企業的倒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行業中的確有一些大型企業的發展曾經陷入了一定的困難,比如水井坊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但這類企業并不是存調整期中才出現的情況,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積弊。
中小企業的倒閉源于市場的“擠出”效應
可以說,中小企業出現的倒閉現象在外部是源于宏觀環境不佳,而在內部則是源于產業發展、轉移所導致的,即行業內外部各種因素帶來的擠出效應,尤其是市場本身的力量使行業出現了洗牌局而。前期出局的,都是自身未能跟上形勢變化。比如有的企業即使在行業高增長的時候,它也不增長,而且內部管理混亂,盈利能力很差。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在機會少的時候,能期待它們抓住機會嗎?
所以,在這輪調整中,我們必須重視個體在倒閉潮中的自身能動性問題,企業倒閉不能簡單歸罪于宏觀經濟和反腐敗的大環境,更要看企業家自身和企業的經營策略。一家企業的倒閉關門,不能消極地將原因完全歸咎于外部環境,而企業家自身的素質、創業精神、團隊能力、經營策略這些積極的能動性因素,甚至更為重要。經濟下行也并非經濟危機,市場經濟是達爾文主義生效的地方,經歷過摔打并有很強免疫力的企業,會存活下來,并成為下一輪復蘇和擴張的先行者。所以,在經濟危機局面出現時,企業本身的能力是可以緩解和改善外部整體環境的。
每次危機來臨時,關于危機和機遇的關系,總是會被人提起。光說機遇不說危機,這是沒有良心,空說機遇大于危機,這叫做打官腔,但危機之中蘊含機遇,這句話叫做實事求是。還是先前所說的,市場疲軟不是經濟危機,總是有人勝出,有人落臺,亂世出英雄。從這一點來看,這一次的行業調整,也不妨看成是來自外部的倒逼壓力,逼迫企業轉型,逼迫白酒企業實現產業結構性的調整。
外部環境壓不垮企業,企業只是從內部先垮掉的,所以抵御外部風險,企業的能動性一定要發揮出來。當下中小企業一定要以“活下來”為目標,縮短戰線,壓縮庫存,降低風險。要動員一切可能的資源來為寒冬取暖,包括行業內的集體行動。
當下中小企業一定要以“活下來”為目標,縮短戰線,壓縮庫存,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