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醬香熱于2021年趨于頂峰之后,清香熱又趁勢而起,以汾酒為代表的的清香型酒企一路高漲。
再往前回溯,濃香熱曾經持續良久。四大名酒所代表的典型香型,如濃、醬、清、鳳依次登場,莫非酒業的流行史,就在這些少數代表性香型里不停輪回?
實際上,在品類多元化的時代里,香型只是產品取勝的一個“個性化標簽”。品類的開創者或者典型代表固然能夠吃到品類熱的紅利,部分非香型開創者則另辟蹊徑,以“兼”或“融合型香型”為致勝之道。
今年5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白酒黃淮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峰會”上,黃淮產區部分主流酒企的負責人都表達了“融合共生”的議題,從產區實際表現來看,一些主流酒企自此前已經開始推出多種香型交融的產品。
此前的糖酒會上,同樣有專家提出了“香型融合”的發展趨勢。
為何黃淮產區在融合香型上走得更早、旗幟更為鮮明呢?這與黃淮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也與這些企業所處的發展態勢有關。
從地理上來看,中國南北以秦嶺、淮河為界,也就是說,黃淮名酒帶本身就處在中國的南北交界帶上,同時兼有南、北方的氣候、水土特點,這就決定了其產品和發展思想上,有著兼容南北、融合東西的特點。
從發展態勢來看,黃淮產區的名酒企業多為后起之秀,可以在吸取前人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自起爐灶,自成一派。
這種香型融合的理念,目前已經開始超越黃淮,向著南方、北方更縱深地帶發展。一些名酒在自己優勢香型之外,也打起了“兼香”或者“融合香”的概念。
那么,這種“融合香型”是否能成為下一波的熱點而席卷國內白酒界呢?
目前來看,即便品類多元的趨勢日益明顯,但是一些特定香型的開創者或者領導者,很難傾情投身于“融合香型”,對它們而言,放棄固有優勢而追求一個未知的潮流,這不符合成本投入、品類認知的基本邏輯。
也就意味著,品類融合的概念,更多為后起之秀所鐘愛,是它們打破現有格局、布局于潮流之先的戰略性舉措。當然這個過程中,品類領導者針對“融合香型”不乏一些探索性、嘗試性的動作。
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后起之秀都可以投身于此——融合香型概念的落地,需要企業在多種香型基酒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和積淀。譬如此前擅長生產濃香酒的企業,若要發展濃醬融合香型,需要具備一定的醬香產品生產能力。
這種能力,并非簡單投入可以造就。
事實上,不同香型所采用的窖池有所不同,工藝流程不同。譬如基于中國傳統白酒釀造業的“老窖”的概念,新投入的石窖、泥窖、地缸窖······未必能夠生產出合乎要求的基酒;新生產的不同香型的基酒,若沒有經過一定年限的陳化,同樣未必能夠達到理想效果。
這就意味著,選擇“融合香型”,對企業而言并非簡單的戰略選擇問題,背后需要資金、技術、基酒儲備方面的投入和沉淀。
中國白酒的競爭,已經越來越成為綜合實力的競爭,而非“概念”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