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際調酒師協會IBA主辦的第68屆世界杯國際調酒師大賽(World Cocktail Championships)在成都落下帷幕。在這場有著“調酒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賽事上,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90位世界頂級調酒師,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調酒技藝,首次將中國白酒以雞尾酒的形式展現給世界。
調酒師以江小白黑標精釀為基酒進行調制
以五糧液、洋河、汾酒、江小白為代表的8家品牌作為本次比賽的基酒用酒,正式登上國際雞尾酒的舞臺。拉脫維亞調酒師Andris Reizenbergs以江小白黑標精釀為基酒,憑借自創雞尾酒作品“You Look Wonderful Tonight”摘得本次大賽桂冠。
頒獎典禮上,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指出,“當前讓國際主流消費者認識白酒,接受白酒的風味與品質,是白酒國際化的關鍵一步,而白酒雞尾酒是重要媒介。”而在調酒師大賽上C位“出道”的中國白酒,是否預示著國際酒飲市場將迎來一場關鍵洗牌?
中外酒桌跨越文化翻譯
“中國酒飲市場,白酒是永遠的主角。”這句話正變得有待商榷。
2004年烈酒進口關稅下降30%,品類繁多的洋酒開始涌入中國市場。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的數據顯示,直接面向中國的蘇格蘭威士忌出口額,僅2018年上半年便呈現34.8%的顯著增長,中國正成為迅速崛起的新興威士忌市場。
另外一個數據是,2018年,白酒銷量比2015年下降了35%。具體到消費結構來看,羅蘭貝格(RolandBerger)報告稱,中國大陸30歲以下人群的酒類消費占比分別為啤酒52%、葡萄酒13%、預調酒11%,而白酒只有8%。
品類的豐富伴隨著消費場景的變遷,悅己化、去餐化的趨勢開始凸顯。只要年輕人喜歡,他可以在吧臺邊搖晃紅酒杯,在燒烤攤與三五摯友就著啤酒暢談豪飲,甚至閑來無事、在家獨酌一杯威士忌。傳統白酒的“權力局”遭到挑戰,喝酒,越來越回歸個體化的表達。
洋酒“來犯”,攪動著國內酒飲市場的品類格局,與之對應的白酒國際化,也漸漸成為業界高頻詞。種種跡象表明,對白酒的品鑒正在國外變得流行起來。
加拿大葡萄酒專家吉姆·博伊斯發起了“世界白酒日”,旨在向全世界宣傳這種最暢銷但外國人所知甚少的酒。《白酒:中國烈酒必備指南》一書的作者德里克·桑德豪斯認為,向新人介紹白酒比較溫和的方法是改變環境:不再單喝白酒,而是將白酒摻入高雅講究的混合飲品中,凸顯其獨特味道。
用混飲的方式調制雞尾酒,成為白酒完成文化翻譯的重要一環。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5年報道稱,白酒成為紐約雞尾酒單上的新寵。當地第一個白酒主題酒吧Lumos,以白酒為基酒調制各種各樣的雞尾酒,還出售自釀白酒,有西梅干、無花果和花椒的味道。酒吧經理杰西·泰勒表示,白酒雞尾酒出人意料地成為周末最受歡迎的酒。
在英國倫敦,自2014年以來,每年都會在中國農歷新年之際舉辦白酒主題的雞尾酒節,全市很多酒吧都會向顧客提供用白酒調制的特殊飲品,向他們解釋這種烈酒的起源和傳統,并請大師講解如何品嘗白酒。姜汁風味的“重慶騾子”、江小白莫吉托,已經成為倫敦酒吧里的別樣特色。
中國酒企擺好出海“姿勢”
據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白酒出口總量達到1721萬升,同比增長3.86%,出口金額約為6.55億美元,同比增長39.36%。白酒在國際市場的份額與影響,都呈現持續提升的態勢。
作為較早開拓國際市場的先行者,茅臺已經發展了106家海外經銷商,覆蓋5大洲67個國家、地區及全球重要免稅口岸。
茅臺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卓瑪才讓指出,“在茅臺走向美國舊金山、德國漢堡、南非開普敦、澳大利亞悉尼、智利圣地亞哥、東非坦桑尼亞等地的品牌推介活動中,茅臺雞尾酒屢屢成為中西方酒文化交融的媒介,通過這種全新的載體把中華文化推介到更廣闊的消費群體中,引發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而一直未在五糧液上市年報中出現的海外市場,在今年上半年罕見被披露。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2018年,五糧液在“韓國市場原有銷售基數較大的情況下實現了28%的增長,出口日本市場增長近200%;進一步開拓阿聯酋、印尼市場;在西歐,通過加快開發空白市場、深化與現有合作伙伴的合作,產品銷售增長顯著。”
這與白酒飲用場景的開拓密不可分。自2017年起,五糧液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白酒新生代酒品超級調酒大賽,將濃香型白酒作為基酒,調制雞尾酒作品。
口感清淡爽凈的清香酒企呈現出“抱團出海”的進擊姿態。今年春糖期間,汾酒、牛欄山、江小白等企業共同簽署了“國際清香推廣(成都)宣言”。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認為,“清香型白酒與國際流行的烈性酒口味最為相近,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
今年4月,汾酒廠股份公司總經理常建偉牽頭,組建了雞尾酒專業委員會;清香“小弟”江小白則將混飲升級為四條產品線之一,推出的Jiang Mix系列,弱化傳統白酒的酒糟味、窖泥味,迎合了國外市場的調酒習慣。
盡管白酒出口額在行業總產量中占比不大,但放在世界蒸餾酒版圖上,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趨勢。
從策略上來看,各大酒企也不再單一向歐美地區進發,而是向非洲、東亞、東南亞等中華泛文化圈影響力較大的地區發力。譬如,瀘州老窖、茅臺瞄準了非洲市場,五糧液已經在新加坡布局,而江小白在韓國市場已經樹立起影響力。
江小白針對韓國市場定制的“三國智慧瓶”
桑德豪斯覺得,“白酒最終會在中國以外找到一個家,但其將需要進行調整以滿足本土以外市場需求”。以白酒為媒,以混飲、雞尾酒為介,用世界通用“語言”講述中國白酒的海外故事,已經成為中國酒企的共識。
新酒飲時代下的國貨自信
隨著中外酒飲市場的交融,地域壁壘被進一步打破,一個新的酒飲時代正在形成。
如何在全球一體化中保持競爭力?喬·史塔威爾在《亞洲大趨勢:中國和新興經濟體的未來》一書中,以東北亞的韓國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為例,分析了起點相似的兩個國家走向不同命運的秘密。
韓國與馬來西亞,都在二戰后開始重建,也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迎來了經濟騰飛的高光時刻。前者如今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后者難以與之相提并論。
背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韓國各界對于民族企業寄予厚望,把最充分的資源提供給民族企業,締造了三星、LG、現代等制造業巨頭,具備了國際化的競爭力。相比之下,馬來西亞沒有做到壯大自己的國貨、發展本國制造業。
這與“中國制造”的崛起如出一轍。近年來,華為、李寧等國產品牌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國進洋退”正在成為新的趨勢。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勢必將成為這場國貨潮流中的一股中堅力量。
既有重大外交場合的高調亮相,洋河出征G20峰會,汾酒牽手歐亞經濟論壇,五糧液相繼登上夏季達沃斯論壇、廈門金磚峰會、阿斯塔納世博會;也有消費者餐桌上的潤物細無聲,因為在日本市場的廣受好評,江小白登上了《日本經濟新聞社》的專版報道。
中國政法大學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孫選中認為,中國白酒是獨一無二的,而“走出去”的真正意義在于產品之下的規則和文化,“只要你接受中國的文化,就會順理成章地接受中國白酒。就像韓國拉面和泡菜隨著韓國文化傳遍了世界,中國文化也完全可以”。
2000多年前,葡萄酒由西域傳入中國,如今,中國白酒也將沿著“一帶一路”與世界碰杯。堅守文化自信,助推國貨崛起,是新酒飲時代下破題白酒國際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