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茅臺建設指導意見》《文化茅臺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臺,“文化茅臺”建設有了使命宣言、心理契約和共同愿景。茅臺應該繼承什么,揚棄什么,堅持什么,學習什么,發展什么,思路已經明晰。筆者覺得,“文化茅臺”建設,茅臺在“走自己路”的同時,不妨汲取一些優秀企業的營養。
手機行業的人有句行話:向小米學營銷,向華為學管理,向三星學變革。華為走過的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左右無同行者,是一條“人跡罕至”的路。華為1998年成功制定《華為基本法》,只解決三個問題:第一,華為為什么成功?第二,支撐華為成功的關鍵要素有哪些?第三,華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還需要哪些要素?以基本法為里程碑,華為吸收包括IBM等公司在內的管理工具,形成均衡管理思想,完成蛻變,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國際化企業。任正非也由一位企業老板,成長為企業家,進而成為企業家領袖。
《華為基本法》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起到很大推動作用。當年李嵐清為《華為基本法》題詞:“隨心所欲不逾矩。”盡管時間已過去20多年,基本法某些條款已不適應今天的實踐,但它對今天的中國企業依舊有參考與學習價值。如果不能被認為是中國企業的教科書,至少也該是一部中國企業管理的參考書。
如果說企業文化是華為精髓,那么基本法則是華為企業文化的精髓。茅臺今天的《文化茅臺建設指導意見》,就有點類似于《華為基本法》。茅臺作為百年企業,盡管在建廠初期,并沒有一部“茅臺基本法”指導茅臺發展,但茅臺人潛心修煉品質,潛心淬煉品牌,已經走過的半個多世紀里,茅臺創造的傳奇與輝煌,一點不遜華為。其實用茅臺與華為比,一個是傳統企業,一個是科技企業,一個是國有企業,一個是私營企業,就像洋芋與白菜一樣沒有可比性。但有一點:他們輸出了相同的文化價值。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不是基于利益,而是基于責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華為說“品質是我們的自尊心”,茅臺說“我們視質量為生命”;華為說“扣子要一開始就系好”,茅臺說“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華為說“人生只為一件大事來,千古流傳的歌才是好歌”,茅臺說“技藝傳承只為釀好每一杯酒”;華為說“只有守得住道,才能守得住人,最終才守得住幸福”,茅臺說“酒香,風正,人和”。華為在珠穆朗瑪峰安裝基站,不是為賺錢而是為救人,這是華為的責任;堅守環保底線、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大茅臺”辦“大公益”、扶貧濟弱,這是茅臺的責任。質量與責任就是華為與茅臺共同的文化價值輸出。
華為與茅臺的成功都是文化的成功。但是,華為很多方面已經走到了全球頂端。
比如華為的人才觀。中國近代國學大師辜鴻銘說,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么樣的人。“知識分子+軍人能量”聚合成就了華為。華為18.8萬員工中,百分之九十是知識型員工,全球研發人員占45%。今天的華為至少有700個數學家,800個物理學家,6萬多工程師。這是一個壓倒全世界的數字,這些數字給了華為抗衡全球所有頂尖科技企業足夠的底氣,也大大揚了國威。華為的人才使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世界上沒有第二家企業能與之比肩。
比如華為的用錢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愛才如命,卻又揮金如土。華為就是這樣,為了錢,把客戶捧成上帝,為了錢,不擇手段去達成目標,成為中國企業“狼性文化”締造者。任正菲出名的一句話是“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老板,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但華為又特別舍得錢。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華為 2018 年研發費用高達 1015 億元,約占廣東全省研發經費37.5%。這意味著,除排名前 6 的省份外,華為一家企業的研發經費,比剩余 25 個省份都高。
當然,值得茅臺借鑒的中國企業不僅只有華為,而茅臺同樣也成為了許多優秀企業的借鑒。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芳說,經一代又一代茅臺人不懈努力,茅臺的發展已經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高位,建設“文化茅臺”是茅臺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今天茅臺已經吹響了“文化茅臺”建設的號角,有一首歌唱道:“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我們有理由相信,茅臺一邊按既定實施方案穩扎穩打走下去,一邊再把身邊的優秀企業作參照不斷修正自己,“文化茅臺”建設一定會創造新的奇跡。(沈仕衛 晏海艷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