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醬酒愛好者來說,這個春天注定有許多驚喜。
近日,茅臺集團集中優勢資源打造的又一核心大單品——華茅酒正式上市了。穿越百年的風雨,帶著春天的氣息,這個百年品牌再次重磅歸來!
新品
作為戰略儲備品牌,茅臺酒廠于1988年注冊了“華茅”商標。時隔30年,茅臺集團于2018年重啟華茅品牌。2019年,華茅酒由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正式投放市場。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左三),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茅臺集團原黨委書記、貴州省慈善總會會長陳敏(左二),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右三),出席華茅新品發布會。
華茅酒有華茅1862、華茅•鑒藏等產品。酒精度均為醬香酒的經典度數53度,華茅•1862規格為500ml裝,華茅•鑒藏為3L裝。
金色款華茅1862,以“從源頭品味經典”為訴求,彰顯華茅的經典歷史。1862年,貴州鹽商華聯輝為孝敬祖母,釀造出優質的華茅酒,故取名傳承1862。
黑色款華茅·鑒藏,品質稀缺,是華茅的最高品質。壇型包裝,厚重典雅,以“鑒初心 藏未來”為訴求,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產品都沿襲了茅臺醬香系列酒典雅、華貴的風格,包裝設計上融匯了山水風情、醬香工藝、孝親傳承等元素,具有厚重的年代感。
瓶蓋形態取自古代青銅雕花工藝,造型古樸,瓶頸處水紋,寓意著華茅得茅臺赤水河山水之精華。
瓶底九重紋路彎曲層疊,既象征悠悠流淌的赤水河,也寓意醬香酒獨特的九次回沙工藝。集優質的美酒河水源和千年傳承的醬香工藝于一身,方成醇厚之佳釀。
瓶身“孝祖母 釀美酒”圖,既是華茅對品牌歷史淵源的追溯,也是對中國傳統孝親文化的傳承。
淵源
提起華茅,許多人可能有些生疏。但對于茅臺,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作為醬香酒的鼻祖,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自1915年至今,茅臺酒共獲得15次國際金獎,早已名揚海外。而華茅則是近代茅臺酒的重要淵源之一。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獎章
華茅創始人華聯輝(1833-1885)是清朝同治年間貴州首屈一指的鹽商。一天,華聯輝的祖母彭氏在與家人的閑談中,偶然提起年輕時曾喝過茅臺鎮產的一種酒,后一直念念不忘。華聯輝聽聞此事,正好有事要到茅臺。但因剛剛經歷戰亂,茅臺鎮皆是殘垣斷壁,過去的酒坊已被夷為平地,因作坊主人已不知下落,原釀酒作坊舊址土地已被收為官產。恰好這時官府正將官產變賣,于是華聯輝便買下了楊柳灣的酒坊舊址,開設釀酒作坊,一來出于孝心,滿足祖母心愿,二來用于往來應酬。
1862年,華聯輝將新酒與老酒搭配勾調,所得的酒經祖母彭氏品嘗,認定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華聯輝于是正式創辦“成裕燒坊”。最初,華家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少量用于在茅臺和貴陽的鹽號代銷,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贊,紛紛要求按價退讓,求酒者接踵而至。于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于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經營,隨之也帶動了茅臺鎮釀酒業的全面復興。
成義燒房舊址
1879年,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王天和”鹽號老板王立夫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后來,孫全太收回投資,“榮太和燒坊”遂更名為“榮和燒坊”,即后來的“王茅”。
1929年,貴陽人周秉衡于茅臺開辦“恒興燒坊”的前身“衡昌燒坊”。后由民族資本家賴永初接手,即“賴茅”。
1951-1952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先后通過收購、將沒收、接管的方式,將茅臺鎮最大的三家燒坊“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恒興燒坊”合并,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
由此可見,在茅臺酒廠成立前的三家燒坊中,華茅成立時間最早,歷史最長。據何輯五(何應欽之弟)《十年來貴州經濟之建設》一文載:“茅酒以華家茅酒居首,其他各燒房釀酒則次之。”
對于華茅上市,茅臺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李保芳寄予了厚望:“華茅酒是茅臺集團的戰略儲備品牌,是茅臺傾情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我們會堅守品質品牌,全心優化服務,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最好的華茅。我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華茅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好酒,成為茅臺集團旗下的又一大單品。”
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也表示,華茅酒作為茅臺未來打造的大單品,必須遵守茅臺酒的傳統,堅守傳統工藝釀造之道,把崇尚質量作為根本。有這樣的信念,相信華茅酒一定能走出一條品牌之路。
作為一個擁有157年歷史的品牌,華茅酒擁有其它名酒無可比擬的文化底蘊,相信一定能夠不負眾望,將這款醬香經典不斷傳承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