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酒,如果用四句話來總結,“汾酒是中國白酒產業的奠基者,是傳承中華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是見證中國白酒發展歷史的活化石。”概括起來講,就是“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源、祖、根”,“魂”之所系也。
汾酒簡介
山西汾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廿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詩吟出千古絕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章,為國爭光,成為中國釀酒行業的佼佼者。
釀酒工藝
民國時期1915年杏花村楊德齡老板的“義泉涌”老字號酒作坊(后來的國營杏花村汾酒廠)釀造的“老白汾”酒飄洋過海,在走出國門的中國酒中唯一奪得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甲等金質大獎章”,大放異彩于南北美洲,巴拿馬賽一鳴驚人,為國人揚眉吐氣,成為參賽的中國酒中首先為國爭大光,爭得國人尊嚴和自豪的揚名中外的民族品牌,也是杏花村汾酒的第三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三座豐碑,從而昭示了杏花村汾酒中華民族第一文化名酒之民族品牌,以傳統釀酒工藝釀造的“杏花村”汾酒,奪得了“最早國酒”的榮譽地位,中外稱頌。
風格特點
著名作家、《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梁衡說:“原來我國的名酒有5個香型,即濃、醬、清、米、復合型的代表。杏花村汾酒他不求那濃那烈;只求這純這真。其他酒如艷麗少婦,濃妝重抹,這杏花村汾酒呢,則如窈窕淑女,淡梳輕妝,大約因為這純,才使它成為名酒之始祖。”
1959年黨中央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廬山會晤了紅軍時期的老戰友賀子珍,一天晚飯的飯桌上,毛主席自己斟了一盅山西杏花村老白汾酒,自己先呷了一口,微笑著對她說:“我還是這個習慣,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純正,我愛喝”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了開國領袖毛主席對杏花村汾酒的一貫鐘愛。
在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時,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與鄧穎超分在一個小組,秦含章讓鄧大姐轉告周恩來總理,今后應多飲杏花村汾酒,鄧大姐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汾酒純正”。又因為一個“純正”道出一位老科學家對總理的熱愛和對汾酒的贊揚。梁衡又說:“據史料記載,貴州的‘茅臺’是清代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陜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梁衡還說:“汾酒是中國的紅高粱,中國的清泉所釀成的,是中國母親的乳汁。”
杏花村汾酒不僅是中國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國酒”,國之瑰寶,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閃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猶如中華上空升起一顆閃亮的啟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歷史文化馳名,更以精湛的質量和獨特的風格奪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學家、白酒專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產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得出構成汾酒獨特風格的關鍵所在,在于杏花村地區的綠色釀酒生態,它的空氣和土壤中含有多種極有利于汾酒微生物生長,經過一千多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上百種微生物在這里“安家落戶”,形成一個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適合汾酒生產中含微生物生長的獨特的“汾酒微生物體系”世代相傳,這是杏花村汾酒的奧妙之一,也是他們最大的資源財富。
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大凡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水質好,自然釀出的酒好。現代科學揭示了杏花村汾酒“古井亭”和1991年新打的井深840米的“5號井”水的奧妙: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其含水層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地層中鍶、鈣、鉬、鎂、鋅、碘、鐵、鎂元素含量高,不僅利于釀酒,而且本來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天然優質礦泉水,對人體有較好的醫療保健作用,這樣的優質水,自然會釀出好汾酒。清代詩人、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曾題詞“得造花香”正是對汾酒和竹葉青酒的健體療效的高度贊揚。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優質泉水,給汾酒以無窮的活力。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傳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被人們稱為“神泉”。《汾酒曲》中記載,“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亞蟹黃”,注解說:“申明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明末愛國詩人、書法家和醫學家傅山先生,曾為申明亭古井親筆題寫了“得造花香”四個大字,說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釀造名酒,必有絕技。《周禮》上記載了了釀酒六法,即:“秫稻必齊,曲藥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齊心得”,此為黃酒釀造法之精華。一九三二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義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為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一九六四年,輕工業部為進一步發揚我國傳統名酒技藝,以汾酒工藝為試點,組織了全國著名發酵專家秦含章先生為首的技術力量,系統地總結和論證了汾酒生產工藝的科學性、正確性,為進一步開展對汾酒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杏花村汾酒用的是廣大晉中地區、呂梁地區特產、無污染的優質高粱、大麥、豌豆,如此好原料加上杏花村汾酒人精心釀造“清蒸二次清,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字當頭,一清到底”的傳統工藝的典型性,當然會釀出品質超群的杏花村汾酒特色:酒液晶亮、清香幽雅、醇凈柔和、回甜爽口、飲后余香,在國內外市場亨有信譽。周恩來總理十分關心汾酒生產,五十年代曾親自批示為汾酒擴張撥出專款。汾酒竹葉青酒是中國八大名酒中最最古老、最清潔、最環保、最有代表性、最有益于人體健康、最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酒文化韻味的、時代的、歷史的中國名酒-——“最早國酒”。難怪歷史學家吳晗訪問杏花村汾酒廠后賦詩:“汾酒世所珍,芳香撲鼻聞。水純工藝巧,爭說杏花村。1987年6月29日《新華通訊社稿》中指出:“杏花村汾酒在全國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大,等于全國其它名酒出口量的總和;二是名酒率最高,達99.97%,全國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廠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價廉物美;四是得獎最多”。
每升酒甲醇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4克,汾酒卻只有0.064克;鉛含量國家規定不得超過0.001克,汾酒卻只有0.000043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酒中有益物質總脂含量,國家標準中每升含量不得少于2克,而汾酒達到4.4克,難怪杏花村汾酒飄洋過海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第三世界廣告大會開幕式上一對居住在巴基坦的夫婦說:“我們第一次嘗到這么好的中國杏花村汾酒。”許多回大陸探親的臺胞把能夠喝到汾酒,竹葉青酒看作是非常榮耀的事,總要設法帶一兩瓶回臺灣。1988年美國朋友史文思參觀汾酒廠說:“非常愉快地看到這么好的工廠,你們有資格感到驕傲。”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陪同日本客人訪問杏花村汾酒廠題詩:“和風華雨正紛紛,舉盞欲招前古魂。般若湯兮長壽水,不妨暢飲杏花村。”前國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哉參觀杏花村汾酒廠后題詩:“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表達了對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的贊頌。
汾酒發展歷程
1、古代時期
從考古發掘文物證實,山西杏花村汾酒釀酒史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史前期的龍山文化時期。據可靠的中國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齊書》載:公元561元北齊皇帝武成帝高湛勸侄兒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飲汾清兩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可見在距今1500前的南北朝時候,“杏花村”汾酒早已成為宮廷御酒,應該說:“北齊宮廷酒,今日杏花村”。這是杏花村汾酒可靠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豐碑,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周文學家庚信亦有“三春竹葉青,一曲鹍雞弦”的名句贊譽竹葉青酒。梁簡文帝肖綱有:“蘭羞薦俎,竹酒澄芳”的詩句稱贊竹葉青酒。
唐代與清代更是“杏花村”汾酒釀酒史上兩個鼎盛時期,到唐朝杏花村釀酒作坊達70多家,出現了“長街恰副登瀛處,處處街頭揭翠簾”的盛況。杜甫也到此暢飲,李白前來“醉校古碑”寫下:“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的詩句。唐代以前的酒是“濁酒”,“杏花村”汾酒于唐代在北齊汾清酒的基礎上釀出了中國釀酒史上第一家“蒸餾白酒”成為“汾洲貢酒”,今天應該說“唐時宮廷酒,今日杏花村”。到了清代,杏花村的汾酒作坊多達200多家。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春天途經汾陽尋蹤唐代功臣郭子儀故居的那首“春天的歌”《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后來,杏花村已成為美酒產地的代名詞。詩以酒傳名,人們以杏花村汾酒之名記住了《清明》詩,酒以詩飄香,人們以《清明》詩聞到了汾酒飄香。
杜牧對杏花村汾酒的贊歌成了汾酒魂,更是杏花村汾酒在中外歷史上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名揚天下的第二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二座豐碑,她是中華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中國酒文化的搖籃,名符其實的“千年佳釀”。
2、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具有悠久歷史的杏花村汾酒,在全國白酒行業率先建立了“酒史博物館”,記者參觀了陳列于館內的近1200件列代文物、酒器,上至夏、商、周朝年代,下至民國時期和解放后的考古文物及歷史文化資料,1988年10月,首屆中國酒文化節在著名古都西安舉行,12月15日,杏花村汾酒廠在300余個廠家的激烈競爭中又獲殊榮,首屆中國酒文化節藝術委員會的負責人將一頂金光燦燦的最高榮譽獎“王冠獎”授予杏花村汾酒廠。“獨占鰲頭”、“千古酒王”、“中華酒王”、“酒中冠冕”的大幅牌匾赫然醒目。大會指出這是一次中國傳統和現代酒文化成功的盛會,杏花村汾酒廠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經久不衰,不僅重視物質文明建設,本年利稅突破兩億元,對國家的貢獻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而且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增強職工愛祖國、愛企業、愛本職工作的主人翁責任感,做出了顯著成績。杏花村汾酒廠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動手早,效果大,影響深遠,成為全國輕工行業、特別是釀酒行業的排頭兵。近年來,他們連續編寫了《杏花村里酒如泉》、《汾酒的傳說》、《杏花村酒歌》、《酒家杏花村》和《酒都杏花村》畫冊。同時,他們還興建文化設施、美化企業環境,把工廠辦成了酒、詩、書、畫的人間樂園,杏花村汾酒廠的進步是全面的、多方位的、立體的,對中國酒文化的貢獻是杰出的,不久前,記者又一次瞻仰了“中華酒王”的墨寶,她仍在杏花村汾酒集團的文化廣場,左邊的碑廊里熠熠生輝,閃閃發光,對照起杏花村汾酒廠“牌樓”上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史學家郭沫若的題詞“酒都杏花村”,舉世公認:杏花村汾酒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酒文化杰出代表,是中國第一文化名酒,自然順理成章地奠定了杏花村汾酒“最早國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地位。
除此之外,汾酒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酒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與黃河文化一脈相承。1960年謝覺哉也曾為其題詩曰: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乃是雨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