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酒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茅臺五糧液等上上下下就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今天我們不講中國酒文化,現在我們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看看與我國文化差異非常之大的美國酒文化是否也與中國酒文化大相徑庭!
美國超市里也琳瑯滿目得擺放著各色美酒,但是對于飲酒卻有著各種各樣的限制。首先是飲酒者的年齡,未成年人是嚴禁飲酒的,而且嚴禁賣酒給未成年人,所有人買酒的時候都需要經過經過身份檢查,必須攜帶粘貼有相片的有效證件才能買到酒。而且超市的售貨員審查非常嚴格, 言談之間像是在捍衛著某種不可逾越的正義。還有,公共場合不能和酒精含量高的飲料,也就是說在酒店里是不能喝白酒的,再好的酒只能帶回家自己慢慢喝,這之于中國人已經失去大半飲酒的意趣。
另外就是美國關于飲酒的法律非常的多,比如:
1.如果你買多了啤酒,你的兄弟向你買數罐啤酒,這情況很普通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在美國你已經觸犯了可判刑的罪行:你無牌售賣酒類。
2.任何人沒有牌照攜帶任何數量的含酒精飲料進入猶他州都是犯法,可判刑最高6個月監禁和罰款1000美元。
3.如果一個人將一瓶啤酒或其它酒類送給朋友作為禮物,美國肯塔基州可以將他判監5年。
4.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藥劑師每年要付400美元的牌照費,才獲準在藥方中使用酒精。
5.在美國密西根州任何未滿21歲人士將酒類飲料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就算受禮人是在合法年齡,這都是不合法的。
6.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公眾地方醉酒是一種罪行。
7.避免浪費和勉強喝完以致醉酒,應該沒有問題,但在美國密西根州是不容許的。
美國一直號稱是自由的國家,槍支都可以擁有,但是為何對飲酒的要求如此之嚴格呢?
翻開美國的歷史,影響美國歷史最深的竟然是清教思想,現今美國的主流文化也是在清教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有些學者的文章中將清教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影響相提并論。清教對于美國的影響可以追溯到美洲建立之初,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號(Mayflower)來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們是英國第一批的新大陸移民,是未來150年后美國大多數人民的祖先,他們在旅途中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未來《獨立宣言》的藍圖。當然后來清教思想的影響延伸到美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單說酒這個問題,清教對于酒有一種自然的禁忌態度,雖然并不反對飲酒,但是對于飲酒有著與生俱來的節制,這種節制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最終促生了現代美國法律中對于飲酒的節制性條款。
禁酒的高潮出現在1920年,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之前美國為了將谷物更多的用于支持一戰,曾限制釀酒,此時美國國內的禁酒力量蠢蠢欲動,促使這條戰時政策永久定格為憲法。當然,這項法律后來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笑柄,法律在人的欲望和市場的需求面前是很難長久維持的。1933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以取消禁酒之第八修正案,次年,美國的全國性禁酒便壽終正寢了。當然,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禁酒能夠寫進憲法,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就充分說明了美國人對于飲酒的態度。
美國社交中,雖然不是無酒不歡,酒精飲料無疑很普遍。比如WineCheese,就是以葡萄酒,奶酪,水果為主的一種社交聚會。在一些學術會議的休息間隙,會有OPEN BAR(免費酒吧)和CASH BAR(收費酒吧)。其實就是一個酒吧侍者把房間一角作為吧臺,為大家提供酒精飲料。這種社交場合里,有時會有花生,椒鹽酥餅,爆米花等snack,有時還會有finger food,就是直接用手拿著吃的小吃,比如香腸卷,熏魚片,烤雞翅等。雖然聽起來用手拿著吃的東西很不體面,但在這樣的場合,一邊喝酒,一邊拿著小吃,一邊聊天的情況很普遍。而且大多時候,大家都是站著,一來是節約地方,二來也是方便大家走動。在美國比較正式的餐館吃飯,侍者會先拿上酒單。在美國點酒是既可以按杯也可以按瓶點的。一杯普通的紅葡萄酒一般5-6美元。
美國以威士忌為主,口感直接強勁,威士忌的銷量也是第一。中國則以白酒為主,以高粱,谷物為原料釀造。也是因為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社會規范等的不同,東西方(甚至國與國之間)的酒文化呈現出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上一篇:餐桌酒文化之教你幾招輕松應對勸酒
下一篇:中國酒文化之瑤族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