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制度。唐宋時,州縣考試及格后即可參加中央考試,及第后即為進士。明清時則分三級:府縣考試合格為秀才,省級考試中式為舉人,國家級考試及第為進士,與此制度相配合的則有宴請主考、學政及中式諸生、新科進士的各種宴會。如唐代的鹿鳴宴、曲江杏同宴;宋代的瓊林宴與鹿鳴宴(沿用唐代名稱);明清的進士恩榮宴等。
唐代的鹿鳴宴是由州縣長官宴請考官、學政及中式諸生的宴會,菜肴單用少牢(即豬和羊),宴會上集體合唱《詩經·小雅·鹿鳴》之章,故稱為鹿鳴宴。唐代宴請新科及第進士的活動在長安東南曲江之杏園舉行。進士榜發后即由皇帝賜宴杏園,故劉滄《及第后宴曲江》詩有“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之句。
宋代賜宴新科進士有瓊林宴之美稱。因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始賜宴新科進士于瓊林苑,故有此名。瓊林苑是北宋首都汴京的游樂勝地,大門牙道,皆古松怪柏。兩旁有石榴園、櫻桃園之類,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建。南宋建都臨安,皇帝賜宴新科進士照常舉行,雖已不在瓊林苑,但仍稱瓊林宴。所以吳文英《絳都春》詞詠及自己與宴時歡快的心情,有“花底天寬春無限,仙都驕馬瓊林宴”的名句。文天祥考中狀元后,有《御賜瓊林宴恭和詩》:“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云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奎壁間。獻詩呈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從中可以想見當時瓊林宴的氣派。
宋代也沿用唐朝州縣“鹿鳴宴”之稱,但實際內涵已不相同,實指殿試后,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科文武進士團拜的宴會。據《夢粱錄》,殿試前三名為狀元及第(簡稱狀元、榜眼、探花),唱名后“三魁進詩謝恩,上賜御筵,賜詩與狀元”,這筵席是單賜給他們三人的。鹿鳴宴則規模很大,由官方籌辦,文武兩狀元只是名義上的主人:“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撥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撥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宴,同年人俱赴團拜于樓下。”這樣,新科進士們就彼此認識了,今后各授官職,因循升遷,也好有個照應,甚至形成一種官場“同年”的勢力。
明朝時,新及第的進士由皇帝賜宴,稱為恩榮宴。《明會典》載有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進士恩榮宴的宴會規格,分上桌、上中桌、中桌三等,不設下桌。這也是我中華文化的特色,實則上中桌即中桌,中桌即下桌。上桌一人一席,由號稱一甲進士及第的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享用,中上桌由二甲進士出身、中桌由三甲同進士出身分別坐享。菜、點心與酒的供給都不一樣。
清代進士及第仍由皇帝賜宴,亦稱恩榮宴。清世祖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規定了鄉會試設出場、入場筵宴,專門招待主考各官及禮部官員以及考場職員。下面是《清會典》上的記載:順治四年題準:主考各官入場筵宴:上桌、中桌各給銀花一對;下桌無銀花,共結彩一座,彩旗六道。出場筵宴:主考、知貢舉禮部堂官每員銀花一對,上桌一席;同考官,監察御史,收卷、提調、供給各執事官員、筆帖式每員銀花一對,中桌一席;眷錄、彌封、收卷、對讀、守門、巡綽、供給、鳴贊、送官、大使、儒士教坊司官,每員下桌一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入場筵宴一度停止,到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方始恢復。
另外,清代舉行過兩次博學鴻儒科考試,第一次為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第二次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這兩次考試是國家特典,當然由皇帝特賜筵宴。又清代進士參加殿試,由皇帝供給早午膳,每人早膳湯一碗、饅頭六個;午膳餅四個、梨二個、茶一鐘。雖非科舉宴會,也算皇上的恩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