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大大指出,處于不同的時期,人們面臨不同的考驗,戰爭年代是槍林彈雨,和平建設年代是酒色財氣。
酒色財氣,指嗜酒、好色、貪財、逞氣,古人以此為人生四戒。清人翟顥《通俗編·婦女》:“《后漢書》:楊秉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按明人更益以‘氣’為四,今習為常言,莫知其原只三也。”實際上,明人話本、擬話本集“三言二拍”便多有涉及酒色財氣的內容。《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中有兩首《西江月》詞表達了對酒色財氣的不同態度。其一曰:“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煙火藥。四件將來合就,相當不欠分毫,勸君莫戀最為高,才是修身正道。”另一首詞寫道:“三杯能和萬事,一醉善解千愁,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絕后。財乃潤家之寶,氣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為仇,持論何多差謬。”這兩首詞,似嫌文雅,莫不如兩首打油詩說得更加明白透徹:“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無用,不如一筆勾銷。”另一首也是針鋒相對:“無酒不成禮儀,無色香斷人稀,無財不成世業,無氣反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人人片刻難離。”上述對酒色財色的態度截然不同,或視其為洪水猛獸,或以之須臾不離,真是互不相謀,各持己見。但依筆者看來,二者雖各執一詞,均可資借鑒。
就飲酒而言,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早在1800多年前就指出了酒的兩面性:“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一曰造也,吉兇所造起。”(《說文解字》)可見,同是飲酒,為善為惡,趨吉趨兇,完全取決于人的本性。正如孔子所言:“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
從積極方面看,歷史上有酒泉勞軍、酒澆塊壘、酒消積怨、酒可忘憂等掌故。說其“三杯能和萬事”有一定道理,《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就認為,酒能“通氣合好”。從養生角度說,飲酒適度,能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免疫能力等。所以古人往往把酒量與長壽相提并論,正如王充在《論衡·自序》中所言:長壽之道,在于“養氣自守,適食則酒”。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寫過一首《千金方》:“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益足,能息心,自瞑目。”這位每日都“半醉酒”的老醫師,竟壽高101歲。古人還認為,“酒,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下》)。《本草綱目》詳列各種藥酒70種之多。漢字“醫”字其繁體字“醫”便從“醫”、從“殳”、從“酉”。這里的“醫”表示外部創傷,“殳”表示以按摩、針灸等手段治療內科病,“酉”與“酒”義通,表示酒是內服藥常備的成分。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每日飲酒適量,可以預防心肌梗死。據原西德H.Franke所著《百歲老人》一書記載:“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匈牙利百歲老人中,一半人有飲酒習慣。西德148名百歲老人中,多數老人都每天喝一兩杯白蘭地或葡萄酒。”
但從消極方面看,飲酒無度,會引起酒精中毒,輕則傷腸胃,重則喪性命。可見,將其比作“穿腸毒藥”,也形象貼切。這還只是對個人而言,至于對黨和人民的危害,更無法估算了。有“酒諺”曰:“一杯酒,一桶油;一頓飯,一頭牛。”這算的是公款吃喝的經濟賬。“公費喝酒天天醉,喝壞黨風喝壞胃,喝得老婆直掉淚,喝得干群感情退。”這算的又是政治賬。對于領導干部的政治生命來說,公款喝酒也的確是“燒身硝焰”。
談到“色”,告子曾說過“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禮記·禮運》中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儒家之意與告子同。從其字源含義看,“性”即“生”,含有“生命”、“生機”的意思。告子的“食色”觀,正是對人類生命意識作出的最為本質的概括,其中,“食”維系個體生命的存在,“色”則維系種族生命的繁衍。人類的性愛意識,不僅來自生存本能,也是營造精神生活的原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還是離不開“色”。但說“色是刮骨鋼刀”也有一定道理。“色”,在這里專指女色。晉人葛洪《抱樸子·酒誡》一文,全述酒害。作者便認為:“荒流于亡國之淫聲,沉溺于傾城之亂色,皆由乎酒熏其性,醉成其勢,所以致極情之失,忘修飾之術者也。”枚乘在《七發》這篇賦中也說: “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俗語曰:“酒是色媒人。”謂酒有撮合男女私情之功效。人若飲酒過量容易激動,且無所顧忌,往往會有非分之想,正如《金瓶梅》第三回中的一句話:“自古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再者,過分沉湎于酒色,狂飲無度,濫施淫欲,房室虛損,自然氣虧神傷。正所謂“酒色令人枯”(嵇康《代秋胡歌詩·其四》)。
對“財”的看法,世人往往都有個正確態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起碼的準則。遺憾的是,生活中也有愛財如命,巧取豪奪,貪贓受賄,瘋狂斂財者,這也是領導干部腐化墮落的常見病。正是有鑒于此,中央才一再告誡全黨,新時期要經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
“氣”在古代既是哲學概念,也是醫學、文理術語。孟子便主張“養吾浩然之氣”。但生活中人們也把“氣”理解為“脾氣”的意思。這樣一來,說“氣是惹禍根苗”,自然有道理。因為“氣”則發怒,怒則容易言行失當,言行失當則難免傷人誤事。為防氣大傷身,林則徐以“制怒”為座右銘。列寧也曾指出,脾氣是無濟于事的精神消耗,既煩惱了自己,又得罪了別人。
綜上所述,既不應把酒色財氣,均視為邪惡的根源,一概抹殺和摒棄,以致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持冷漠或反對態度;也不應無節制地追求酒色財氣,恣意妄為,以致作奸犯科,危害國家和社會,貽害黨和人民。也許古人綜合儒、釋、道三家對酒色財氣的價值判斷,才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酒色財氣觀”,這用古人的一首打油詩便可卒章顯志:“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
在當代,古代的酒禮已經成為了一種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這種禮節,使飲酒成為文明進程或文化氛圍的一部分。
上一篇:酒禮習俗:藏族飲酒禮儀與禁忌
下一篇:酒禮習俗:敦煌新人共飲合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