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廠起源
武漢三鎮本是指武昌、漢口及漢陽市三者,今已合為而一,稱武漢市。遠在東漢時,武昌稱江夏,漢口稱夏口,漢陽則屬漢陽郡,均以釀酒及飲酒而聞名。三國期間,吳大帝孫權曾在武昌釣臺,留下了“酒醉水淋群臣”的故事。另,據南朝梁人蕭子顯所撰的《南齊書》記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這則典故,迄今留傳。
至于黃鶴樓的由來,其間充滿著神話色彩,相傳它建于吳黃武年(222-228)間。江夏人辛氏在此開酒肆,有仙道費子安常至此飲酒,幾年來都不付酒錢。后為償酒債,乃取橘皮在壁間畫一鶴,“客來飲,但令拍手歌之,鶴必下舞”,游人聚觀,生意大好,十幾年下來,辛氏竟成巨富。后子安在酒樓跨鶴乘云而去,辛氏即于飛升處建黃鶴樓。
唐朝時,黃鶴樓成為名勝之一,文人墨客登樓攬勝日多,吟詩贊酒之作不少,更使武漢之酒,馳名天下。名作如羅隱《憶夏口》詩,云:“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當年不得盡一醉,別夢有時還重游。”李白《江上吟》日:“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屈平詩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敝劣诖揞椀摹饵S鶴樓詩》,更是千古絕唱,詩仙亦嘆弗如。
宋神州熙寧年( 1068-1077)間,鄂州(即武漢)的酒課達“五萬貫以上”,算是個中小型的產酒區。歷代騷客遷入更震于黃鶴樓之名,紛紛前來游覽,暢飲當地佳釀,宋、明、清三代的名士計有真德秀、蘇軾、晁無咎、張耒、楊子善、沈宜、雷楚材、程東等數十人,均賦有飲酒詩,蔚為千古盛事。
到了清末,僅漢口就有百余個酒坊,釀有諸般酒品,其名目之多,令人目為之眩,雖以釀制黃酒居多,但“漢汾”業已問世,《湖北通志》即載:“近通行者,惟汾酒、南酒。汾酒以高梁為質,仿山西制法,用大曲釀之。南酒亦以高粱或大麥為料,其釀則專用小曲,故酒皆清辣。而汾酒味較醇厚,價亦倍昂。”又《武昌府志》亦記載著:“夏口人劉某……康熙元年,以高粱為料,作藥釀酒,時人亦稱漢汾酒。”其歷史則更早個200年。又,在眾多釀漢汾酒的糟坊中,公推“天成糟坊”所釀的品質最佳,亦最負盛名。
民國以后,漢汾酒的聲勢更盛。在1915年的北京國貨展覽會上,“羅恒仁酒坊”所產高粱酒獲三等獎。1929年時,“德泰源酒坊”的漢汾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另,1933年編撰的《近代中國實業通志》中,“康成造酒廠”及“協康汾酒廠”均被列入全國名酒廠之林。
1952年時,地方政府在“老天成”等幾家糟坊的基礎上,建成“武漢酒廠”。沿襲傳統工藝,持續生產漢汾酒;1962年在學習汾酒的釀制工藝后,品質大為提升,改稱“特制漢汾酒”。到了1984年,該廠為打出自己的品牌,乃以黃鶴樓古跡做酒名,1992年再改廠名為“黃鶴樓酒廠”。
主要產品
黃鶴樓
特制黃鶴樓酒選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踩制的清荏曲、紅心曲、后火曲為糖化發酵劑。釀制時,采地缸分離發酵,石板封缸等工藝,再經量質摘酒、分級貯存等工序,再精心勾兌而成。
品味殊榮
特制黃鶴樓酒屬清香型大曲白酒。酒液分39°、54°、62°三種。酒液清澈透明,酒香清雅純正,酒質醇厚諧調,入口綿甜爽凈,飲后怡悅提神。詩人秦含章飲罷,題詩贊道:“數江邊勝跡,看龜蛇兩山,無意修仙閣;滄海內風物,推武漢一廠,有酒馳芳名。”
本酒是漢汾酒的正宗,備受酒界矚目,曾于1984年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另于1984年、1989年的中國第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章。目前流行于神州大地,此刻正積極尋求出口中。
轉載注明:中國酒志網(www.y17178.cn)
上一個:山西省祁縣酒廠
下一個:山西省長治市潞酒有限公司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