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貴陽舉行的2015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醬香酒國際論壇上,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劉員在講話時透露,2014年度,我國醬香型白酒在綜合銷售收入上首次超越清香型白酒的綜合銷售收入,躍居中國主流白酒香型的第二位,已經占到中國白酒比重的15%,醬香型酒的增長速度達到了33%,遠遠高于清香型酒的14%和濃香型酒的17%。各種香型中淡雅型的子產品和品牌也不斷涌現,市場表現突出。醬香型白酒目前以2.5%的產能已經實現了中國白酒15%以上的銷售和30%以上的利潤。
白酒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醬香酒或可成為中國白酒走向國際的新突破口,但同時也有人指出,由于各方面差異的存在,中國白酒國際化之路不會是一片坦途。
醬香酒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醬香型白酒市場持續升溫,全國醬香型白酒產量比重不到4%,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需要增加醬香型白酒產能10多萬千升。2013年,醬香型白酒為主的貴州白酒僅占全國產量2.64%的比重,卻創造了占全國白酒28.7%的利潤,利稅穩居全國第二位,產值利稅高居全國第一,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貴州醬酒超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劉員表示。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在論壇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從宏觀趨勢看,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持續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將從投資、出口與消費的三駕馬車中,逐步轉變為第三產業的消費需求主體化。2014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7000美元,這預示著國內消費者對于白酒的消費特點將從安全向社交、健康、尊重需求發生轉變,醬酒作為稀缺性、價值高的品類紅利優勢將更加明顯。
“從行業格局看,在中國白酒消費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左右的清香主導、2000年以后的濃香天下、2010年之后的醬香新周期到來的今天,醬香型白酒以不到行業容量3%的銷量、實現了行業15%左右的銷售額、然而利潤卻占到了整個行業的35%以上,其中,2014年茅臺集團的利稅占到了行業的31%。茅臺多年市場培育出來的消費人群在增加,最強大的贏利品類特點,不飽和的市場容量,高于行業平均增速成倍的發展勢頭,這一切有力地驗證了醬香型白酒正在進入一個高預期的新時代。”袁仁國表示。
對于未來白酒業的發展,劉員表示,一定會趨向區域化,中國優質的名酒產區,特別是醬酒產區會保持持久的活力,不具生產優勢的白酒企業,會受到很大沖擊,小產區、酒莊會是未來消費者追逐的一個方向。未來醬酒競爭,要在概念上進行創新,夯實渠道,加上營銷創新,才能取得競爭的優勢。
劉員說:“醬香型白酒的春天已經來臨,可以樂觀地預測,未來10年,醬香型白酒市場份額將大大提升并有望達到30%左右。當前是一個科技、信息大發展、大爆炸的時代,科技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老百姓(50.45, 0.00, 0.00%)的生活也逐漸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轉變,“適量飲酒,喝好酒”將逐漸成為白酒消費的主流趨勢。對于白酒的品質、對品牌的認知和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未來白酒的消費趨勢將向醬香型、淡雅型的產品及其優秀品牌集聚。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消費觀念和行為的轉變,追求健康、口味、心理滿足等新的價值需求成為新時期白酒消費的一種追求。行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對于健康白酒、高品質白酒需求必將逐步增長,消費升級將給傳統醬香型白酒帶來巨大機遇。
文化差異致中國白酒國外遇冷
“雖然中國白酒具有久遠的文化積淀和高達4500億元人民幣的行業產值,在中國市場一片繁榮,但卻在國際烈酒市場上影響有限。”2015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評委德里克·山度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介紹,中國白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并稱為世界6大蒸餾酒。中國白酒釀制工藝歷史悠久,在世界蒸餾酒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中國以茅臺酒為主的白酒出口,還主要集中在海外華人集中的區域。
“中國白酒擁有廣大本土受眾,但由于西方對于中國白酒缺乏了解,加上傳統白酒營銷理念跟消費方式的單一性,使白酒文化在國際上認知度尚顯不足。”季克良表示。
“從品牌來講,中國白酒知名品牌在國外華人生活圈中有一定影響力,但對國外消費者來講,其知名度還不夠明顯,有人知道但主動購買的外國消費者可能寥寥無幾。”
德里克·山度士說:“造成這種局面,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白酒在西方的市場上并不是特別多,幾乎買不到。其次,中國白酒的口味與西方烈酒大有不同,白酒50%的酒精度可能使得口味有所變化。最重要的是中西方酒文化存在差異,外國人比較難理解中國的白酒文化。”
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總裁朱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烈酒在全球市場的交易量大概是2500億,但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份額中非常小。伏特加占國際貿易量的16%,而中國只是0.8%。反過來,進口酒在中國賣,也只是100多億人民幣而已。中國對自己的白酒還是很喜歡,但是中國白酒走國際化道路還是很難。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也坦言,國際化是很好的愿景,但也充滿著各種挑戰。“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挑戰,以茅臺為例,很多人認為,茅臺在國內尚且供不應求,何必到國外去?”袁仁國表示,目前茅臺產能有限,在國內供不應求,但不代表未來也會如此。到2020年,茅臺供應量將達到4萬噸,國內的需求量估計也就在2萬噸至3萬噸,剩下的供應量只能由國際市場來消化。
“過去中國人喝茅臺都是53度的酒,但是西方國家普遍喝40多度的酒,茅臺要在西方國家打開市場就要適應西方人的口味。再有就是中外飲食習慣和飲酒文化方面的差異。茅臺酒要走出去,必須要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色,根據當地的文化來具體分析。”袁仁國表示。
朱力告訴記者,要使外國人接受中國白酒,首先要讓他們接受中國白酒背后的文化。之前各大酒廠都很重視國際市場,但在國際上宣傳上各大酒廠選用的宣傳方式不是特別得當。我們提倡用西方人的方式講中國白酒的故事,就是要讓西方人親眼看到、親口嘗到、親手觸摸到中國白酒。大賽就是方式之一,因為這么多西方人來到中國,大賽給了他們融入中國白酒氛圍的平臺。國際評委經過白酒的培訓后會說,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對中國白酒完全不了解,經過培訓開始對中國白酒有所了解,可當他們再培訓再嘗再深入接觸,對中國白酒又不了解了。理由很簡單,因為白酒文化博大精深。換句話說,向世界推廣中國白酒是個漫長而艱巨的道路。
中國白酒積極與國際“碰杯”
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白酒應該與美食共同走出去,一個國家好的餐飲輸出以后,他的酒自然也能輸出。
吳向東說:“中國白酒在中國市場過去30年培養得非常好,在整個世界烈性酒市場中屈指可數。在中國,有“無酒不成宴”的餐飲消費習慣,白酒是主導。國外的烈性酒是餐前酒,或者是餐后酒,在正餐的時候一般會飲一些低度酒。比如干邑在中國市場做過推過,所以干邑在中國的消費市場也占有一定比例。烈性酒與餐飲配合起來,這是中國酒走出去的一個機會。外國人沒有重視這塊,他們注重雞尾酒,餐前酒等烈性酒的使用。但是并沒有去把餐中酒的市場打開,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與國際烈性酒共同做的事情。”
國際烈性酒大賽國際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埃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建議,中國可以通過白酒雞尾酒的方式來推廣中國白酒。中國白酒的標識不易被西方人所接受,難以被理解,因此中國白酒在包裝、外標方面還需努力,設計感很重要。此外,在推銷中國白酒的同時,要讓消費者了解中國的白酒文化,了解白酒的品嘗習慣和制作過程,以增加西方人對白酒的接受度和喜愛度。
此外,一些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白酒國際化,首先要讓中國的文化、酒文化來征服國外消費者,使他們對神秘的中華文化通過白酒這一載體來進行感受和理解,并進而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白酒產品本身給消費者生理上和精神上帶來的感受和認知。
在中國市場上傳統的價格戰、促銷戰等方式并不適用于國外市場的運作,重點應放在文化營銷、體驗營銷、生活方式營銷上。當然這個文化營銷不同于國內、單純的某個白酒的品牌文化營銷,而是一種大文化營銷、一種中華文化的營銷、一種中國酒文化的營銷。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國際之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速度的加快,使有著國家品牌背書的和中華文明和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和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