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求精,嚴謹且一絲不茍,專注并堅持,專業并敬業,是為工匠精神。
調整期的酒業,人人都處在一個劇烈的變化當中。經銷商去庫存,看方向,選產品;廠家調結構,轉模式,搞創新;小酒、電商產品、定制、預調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在為新模式、新思維、新產品的涌現倍感驚喜的同時,也常常會看到一些浮躁的影子。
個性化、多元化已成趨勢,但模仿跟風者仍然大有人在,很多時候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比如一些秀于外而劣于內的小酒。
大眾化產品已經是大方向,但人人都來做大眾產品,恐怕也不是價格一降就靈,完全不同的營銷模式、配套的團隊和管理水平、適合的經銷商資源,都需要做好充分而長期的準備。
互聯網炙手可熱,酒類品牌蜂擁而至,人人見面出口就談互聯網,但是我們看到了幾匹在電商平臺上真正成功的酒業黑馬了嗎?
談轉型就談消費者和多元化,各種小品類酒種瞬間風靡糖酒會,你可知白酒的重度消費者是什么年齡的人群?你可知白酒的容量是小品類酒種的多少倍?你真的確信各類花花綠綠的新玩意是巨大的商機?你是否具備介入新品類的資源?
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未必是你所想;失敗了,失敗的內情也未必就是方向不對。于酒業而言,很多很多的時候,恰恰是缺少了工匠精神。沉不下心來做品質,靜不下心來做細節,只關注別人成功的方法而缺少內部管理的專注,只想著跟流行賺一把而少了一點做百年品牌的抱負,只想著局部一點一片的創新而忽視了系統的配套和執行。
我們真正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同樣的事情,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市場,總有少數企業取得巨大成功,而多數企業卻兵敗如山倒。
酒業調整期,必然是行業洗牌期,同時也是彎道超車期。我們應該抬頭看路,有創新精神,我們也要低頭拉車,有工匠精神。
保健酒市場容量遠小于白酒,但是勁酒做到了70億元。光瓶酒曾經被很多大佬所不屑,但是牛欄山陳釀也能一年賣2000萬箱,老村長也能一年銷售幾十億元。很多企業苦惱于白酒怎么賣,金六福董事長李奧作為外國人,卻引領金六福持續增長。高檔酒已經被公認為風光不再,但筆者相信,未來一定有好的白酒品牌以新的方式堅守并成功在高端市場,現在的過剩是低層次的過剩,政務消費萎縮了,但其他高消費群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必將逐漸壯大,讓時間去見證。
為什么這些企業能夠成功?走近它們,也許你看不到驚天動地的變革,但你會發現這些品牌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無處不在,執行力、終端管理、細節管理、內部管理、現代化質量管理和流程管理、團隊素養、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處處值得你學習。
調整期做什么?除了我們期待的轉型創新,更靠譜的還有在細節上的提升。酒業呼喚工匠精神,如果你覺得你應該做到99%,那肯定是不懂工匠精神的內涵。你至少要做到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