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行業的兼并重組已經開始,在此輪白酒行業的洗牌過程中,行業整合向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集中將成為趨勢。預計有1/3的酒企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一、二線名酒價格下滑的同時,其渠道也在下沉,并紛紛將觸角深入到三、四線市場,甚至搶食農村區域,而這無疑擠壓了三、四線品牌及地方酒企的生存空間。在苦苦支撐近兩年后,部分酒企已經出現無糧釀造的窘境。而原酒廠(行業好時,其基酒多數賣給小酒廠勾兌)在小酒企出現危機時,他們的酒同樣也出現了賣不動的情況。最典型的當屬茅臺鎮和四川邛崍,原酒廠關停或被轉讓的信息在行業內不再是新聞,酒企老板跑路事件也頻頻發生。
事實上,在酒行業深度調整期,白酒銷售大幅下滑,部分酒企出現虧損,這從白酒上市公司業績報告中可見一斑。而原酒生產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基酒賣不動的情況下,還要投糧釀酒,這給資金鏈短缺的企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原酒生產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在今年集中出現。《證券日報》記者7月份走訪茅臺鎮的一些酒企時發現,茅臺鎮上千家酒廠受醬香型酒和其它香型酒滯銷的影響,已經出現“斷糧”現象。僅在貴州仁懷市,今年就有八成酒企選擇不再投糧。
原酒生產企業如此,品牌酒企同樣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難題。今年8月份,媒體報道稱,安徽蒂王集團董事長湯世強跑路,其對外負債大約3.4億元。而安徽蒂王集團是安徽蚌埠市知名的白酒企業,其生產的乳泉原漿酒在當地頗有名氣。同樣,有關茅臺鎮國珍酒業破產,老板喬國珍失聯的報道也引發了市場關注。雖然后來國珍酒業對外表態稱老板在北京出差并未失聯,但其銷售不暢、資金鏈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四川,酒企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四川臨邛(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旗下臨邛酒廠便被迫走上了拍賣臺。
盡管在2014年,酒企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開始顯現,但曝光部分仍僅是冰山一角。隨著行業調整更加深入,一線、二線酒企進一步開發三、四線市場及農村市場,在消費者注重品牌、注重食品安全的時下,那些品牌實力不強、資金短缺的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可以說它們未來的路只有兩條,即要么關門倒閉,要么被并購。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國內有18000多家酒企,有執照的大約7000多家,但是前100家酒企的規模占整個酒行業的90%,也就是說市場上存在的17000多家酒企均是小酒企。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調整下,小酒企必將在這次大浪淘沙中掉隊,白酒行業顯然也要效仿啤酒行業走并購整合之路。
事實上,酒行業的兼并重組已經開始。在一線名酒企業中,五糧液(22.20,-0.030,-0.13%)率先啟動并購戰略,分別收購了河南五谷春酒業以及河北的永不分離酒業。有消息稱,洋河股份(76.71,0.700,0.92%)也在實施并購戰略,分別在湖北 、湖南以及哈爾濱建立分廠。同樣,民營上市公司青青稞酒(19.81,0.100,0.51%)也有意并購白酒企業。
行業游戲規則是強者更強,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具有優質的產品、品牌知名度高,營銷能力強的企業在行業調整期更具優勢,而在此輪白酒行業的洗牌過程中,行業整合向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集中將成為趨勢。預計有1/3的酒企將退出歷史的舞臺,而這也是本次行業調整業內給出的預判。隨著行業的深度調整,酒企的估值也會下滑,部分酒企甚至會以“跳樓價”出售。到那時,酒行業將迎來并購潮,而這個時間點業內預計在2015年-2016年。
雖然酒行業并購重組不會像啤酒那樣集中,但是經過此輪調整后,白酒大集團企業將形成,這對于白酒行業的整體發展是有利的。因為白酒也屬于食品行業,食品安全在白酒行業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而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將有助于白酒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并購重組往往是兩情相悅、強強聯合的結局,此輪行業調整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因此,有一定市場基礎的小品牌酒企應該著眼考慮公司的未來。而大品牌企業在整合過程中如何將并購企業變成優質資產,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這不僅考驗企業高管的智慧,還需要有靈活的企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