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經進入歲末,白酒產業的重構期即將走完第三個年頭,眾多白酒企業的半年報、前三季度報等數據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數字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事實勝于雄辯也是不爭的道理。
在眾多酒業出現半數,甚至超過半數下滑的背后,洋河卻顯得非常堅挺,還是出現了小幅的增長,盡管是小幅增長,但相比其他企業的大幅下滑,這個小幅增長也就顯得彌足珍貴。
何況,洋河當前已經顯示出未來繼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在這種背景下,解讀洋河堅挺之道,不僅會讓洋河知道堅持什么,改進什么,更會對其他酒企有著反思和借鑒的價值。
品牌是洋河持續增長的引擎
洋河連續10幾年堅持品牌導向,即使2012年行業進入重構期,企業面臨巨大壓力的前提下,洋河仍然堅持品牌力戰略,穩步、持續地打造品牌。
在顧客為王的消費時代,唯有品牌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路徑。不可否認,白酒消費行為中,面子消費者仍然是主流消費,那么什么是消費者需要的面子呢?答案是唯一的,品牌。
洋河從藍色經典起步,以綿柔為品類,且以海、大、夢為品牌底蘊,以夢之藍為聲譽產品,持續打造洋河品牌的聲譽體系,讓企業品牌使命成為國家價值觀主張的代言人,迎合了主流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不僅傳遞了企業品牌價值,更是迎合了消費者的“買點”需求。
“放棄賣點找買點”是洋河品牌在進入重構期的一個戰略體現,當前,大多數白酒企業仍然是在賣點推銷,而不是與消費者的買點共鳴,洋河品牌傳播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走進頤客的生活方式,言為消費者心聲的品牌營銷法則,是讓洋河堅挺和未來持續成長的內生性動力,也是根本動力。
無論行業出現什么樣的變化,品牌始終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抓手,市場競爭的最低層次是市場份額競爭,市場競爭的最高層次是品牌競爭,而品牌競爭的本質是消費者心智的占領,是傳遞消費者的聲音,而非推銷企業的賣點,因為決定這一轉變的是消費主權時代的到來。
終端能力是洋河持續增長的驅動力
進入2014年,大多數酒企,尤其是一線酒企顯得很不從容,易帥換旗,新增品系,調整營銷組織體系、調整價格體系等等成為大多數酒企應對重構期壓力的常規性動作。
這些高調的動作,主要意圖是吸引眼球,向經銷商傳遞信心,但另一方而也傳遞了企業之前的壓力,這種“動蕩性”動作的背后,顯示企業對扭轉局面的重視與決心。
洋河并沒有出現上述動作,并且沒有任何動作。這種“無為而治”的背后,顯示出洋河應對行業發展深度調整的重構期的策略,以“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戰略理念,沉著應對。
我們對洋河的部分市場實施專項研究之后發現,以團購為主渠道的洋河,從2013年年初,已經開始重新調整營銷運營策略,主要是對終端渠道的重點調整,依托終端策略,推動終端渠道轉變策略,即渠道操作實現從“散槍打鳥”向“精準射擊”轉變。
當下,白酒市場環境的顯著變化就是渠道變化,在以團購后備箱為主導的市場時期,白酒市場進入了“隱性”的無渠道時代,全民賣酒導致終端渠道淪陷,廠商的銷售都是賣關系、賣利益。根本不考慮顧客價值。
歷經后備箱拼殺時期后,目前白酒的主渠道被分割,白酒渠道的顯著特征就是多元化、碎片化、網格化。
在消費群體轉移和主渠道被分割的前提下,近一年來,我們的研究發現,很多酒商出現了迷茫,一是脫離后備箱團購之雪,不知道該怎么賣酒了,二是不知道酒該賣到什么地方了。我們的酒商突然發現,什么地方都能賣酒,又感覺到什么地方都不好賣。
面對這種普遍的處境,我們分析了洋河的渠道轉變策略。
一是重新認知渠道的市場功能與作用,重構市場的渠道體系。根據當下和未來渠道的發展趨勢,我們提出根據渠道功能實施渠道分類運作的觀點。
過去的市場渠道是縱向單一化,主流渠道非常突出,如后備箱與煙酒店,現在的渠道是橫向多元化。只有根據渠道的功能進行分類,才能順應市場的發展趨勢,才能抓住渠道的機會。
洋河實施了渠道的系統重構,即分類運作與精耕。按照渠道的市場功能洋河把酒類的渠道分為形象渠道、推廣渠道和銷量渠道。形象渠道主要是以品牌塑造為主,把這種渠道視為一種傳播,主要是為了展示產品形象,樹立價格標桿。推廣渠道是撬開消費者嘴的地方,主要是基于產品認知和消費拉動;銷量渠道是形象渠道和推廣渠道運作成功的自然結果。
通過渠道的功能分類,然后針對不同的市場階段和產品運作周期,決定渠道運作的重點與次序。同時根據渠道的功能決定市場費用及投入分配,這樣,既有利于規避市場運作撒胡椒面,又有利于營銷人員把握渠道成長的規律。
二是構建核心渠道。過去市場需求旺盛,市場增長速度快。酒商采取全面突圍,跑馬圈地式的市場運作策略,也無可厚非。現在,行業增速變緩,需求對市場成長的拉力明顯減弱,如果我們還繼續采取散槍鳥式的市場運作策略,就一定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從散槍打烏到精確射擊,就要求洋河重構渠道體系,實現“從很多渠道商那里賺錢轉變為從一個渠道商那里賺很多錢”的策略,即培養核心渠道的忠誠度和占有率,如果經銷商不能聚焦核心網點,對渠道商還是三心二意地換來換去,或者說眉毛胡子一把抓,被動是肯定的。
系統能力是重構期的核心競爭力
可以肯定地說,一部分酒企是被黃金十年的行業戰略機遇沖昏了頭腦,因為在行業擴容性增長的時期,很多企業的成長是水漲船高,站在颶風口上的自然成長。因為部分酒企缺少產業遠見,對產業發展周期的客觀規律缺少認知與預見能力,導致這些企業出現大躍進,浮夸風。
我們梳理了2013年年初以來大部分酒企在產業重構期的運營動作,基本上都是抱有幻想的策略性、暫時性的動作,或者短期性的戰術性動作,這些動對于企業應對很長一段時間的重構期,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
洋河的成長是厚積薄發,絕非偶然。理由是洋河成功地構建了系統能力,而另一些酒企出現了“合成謬誤”。
洋河的成長是持續的,沒有跳躍性。我們回顧一下黃金十年企業的成長路徑不難發現,所謂爆發式崛起的“黑馬型”企業幾乎都出現大漲與大跌的起伏,而曇花一現的酒企也是普遍現象。
洋河持續成長的過程,既是企業成長能量的聚集過程也是企業成長能力釋放的過程。而洋河的這種持續成長恰恰是企業系統能力構建的過程。
反觀另一些酒企,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它們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與動作,甚至很多酒企都認為自己為應對重構期買施了一系列的戰略性動作,但我們的結論是,大部分酒企的動作出現了“合成謬誤”。
產品調整、價格調整、營銷易帥等等,這些動作不是圍繞系統能力的構建,而是應急措施。這些動作就像是要做一張桌子,四條腿單人看沒有問題,桌子面單看也沒有問題,但是當把四條腿和桌子面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突然發現無法組成一個平面。
當然,2015年是白酒行業進入重構期的第三年,洋河在正確把握“尺度”的前提下,順利地實現了“過關”,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洋河接下來,也會非常從容地進入市場戰略、渠道戰略以及產品戰略方面的系統重構。通過這種系統性的重構,不僅可以繼續應對行業的變化,更是未來持續成長能力再聚集。
洋河的成長是厚積薄發,絕非偶然。理由是洋河成功地構建了系統能力,而另一些酒企出現了“合成謬誤”。
上一篇:徐可強開啟了西鳳的“新時代”
下一篇:川酒該怎么向洋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