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就像一個巨大且精密的機器,各行各業缺一不可。新春以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社會幾乎停擺,無論是對國內經濟,還是對人們的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目前,隨著疫情逐漸回落,國家也號召各地企業在做好防疫措施的情況下,盡早全面復工,恢復經濟正常運轉。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地企業復工卻面臨重重障礙,整體復工節奏仍然緩慢。早在二月中旬,從網絡廣為流傳的一則《企業復工復產申請表》可見,企業要想復工得經過屬地園區、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衛生健康部等8大有關部門的蓋章認可。更有甚者,想復工的企業必須填寫15份表格、2份承諾書,最少制定1個應急預案、1個復工方案、1套食堂防護措施和1套宿舍防護措施,共計21份材料,大量繁瑣重復內容,可謂是九九八十一難。
當員工按時回到辦公地后,如何保證員工辦公安全才是復工企業面臨的最終考驗:單人單間隔離宿舍,每人每天口罩儲備,工作場所無死角消毒,員工時時體溫檢測,食堂用餐保證安全,避免人群聚集等等。特別是對于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大量外來人員返崗,一旦出現感染者,后果則不堪設想,企業壓力可想而知。更遑論,又有多少企業具備以上的條件?
難,卻不得不迎難而上,是所有企業的心聲。浙江某知名紡織企業老板透露,每個員工來杭州首先要隔離14天,復工后有一個確診的話,要算工傷;全廠停工再隔離14天。隔離標準是每人一個房間,每餐都要發放盒飯,企業自己沒有集體宿舍,就得出去找賓館包房。一切開銷全部由老板買單,如同雪上加霜!這幾乎是大部分企業面臨的現實情況。
據了解,洛陽市知名酒企萬茗堂也是這樣一家頭戴“勞動密集型”、“呼叫基地產業”、“外來人員多”等大帽的近千人規模企業,在疫情期間卻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自身實力,也許能給人們帶來一些信心。
2月10日,根據當地政府關于疫情的指導審批意見,該企業快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并制定實施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最終通過層層嚴格審核,成為伊濱區第一家復工企業。憑借的便是其自建近200畝園區,生活保障齊全,各方面措施到位,標準化住宿公寓可容納數百人同時隔離辦公。由此可見,堅實的物質硬件保障才是企業面對特殊時期擁有的強大免疫力。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微觀企業,還是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加快復工、復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許多企業仍然面臨諸多困境,導致復工難、復工慢情況出現,春天何時會來?仍然是企業關注的焦點。于此同時,通過肺炎疫情,也能從側面看出一些企業是否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與企業實力。
只有退潮的時候,才能看見誰在裸泳。也許這次疫情能給人們更多思考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