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季度,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裕”)依然未能從業績低谷中走出來。
10月26日,張裕公布了最新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張裕在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37.98億元,同比微增0.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16億元,同比下滑1.04%。
對于凈利的再度下滑,張裕并未在三季度財報中明確解釋。
不過,在2017年上半年季度財報中,張裕則解釋稱凈利下滑是“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上升”所致。
法治周末記者梳理張裕歷年財報發現,2012年,張裕的業績就在走下坡路。六年之間,張裕的利潤由鼎盛時期的19.07億元滑落至2016年的9.82億元,縮水近半。
“目前來看,張裕的業績依然是在底部徘徊,無明顯復蘇跡象。可以說,當下的張裕仍處在2012年后的冬天里。”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如今,以茅臺為首的白酒行業已經回暖;那么,作為中國紅酒老大哥的張裕該如何在這寒冬里為自己取暖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毛利率不斷下滑
實際上,2012年以前,張裕的業績并非如此。
被譽為“中國紅酒第一品牌”的張裕自創立以來已有百年歷史。1997年和2000年張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發行上市,一度成為資本市場中的牛股。
A股上市后的11年,張裕的業績迅速增長。
財報顯示,張裕的營業收入由2001年的8.85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60.2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1.15%;凈利潤也由2001年的1.72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19.0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7.19%。
然而,時間至2012年,張裕的高速增長卻戛然而止。
2012年,張裕實現營業收入56.44億元,同比下滑6.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億元,同比下滑10.82%。
至此以后,張裕業績快速走向下坡路。
2013年、2014年,張裕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3.21億元、41.57億元,同比下滑分別為23.44%、3.8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48億元、9.78億元,分別下滑38.38%、6.72%。
2015年,張裕業績稍顯好轉,實現營業收入增長11.86%,凈利潤增長5.36%。可是僅隔一年,張裕的凈利潤再次跌落,實現9.82億元,同比下滑4.62%。
法治周末記者梳理發現,如果以張裕在2011年鼎盛時期作為對比,六年之間,張裕的營業收入由60.27億元縮水至2016年的47.17億元,差額高達13.1億元;在凈利潤方面,張裕由19.07億元降為9.82億元,利潤蒸發近半。
當然,六年之間,下滑的并非只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這些財務指標。
張裕的毛利率同樣在下滑。
財報顯示,2011年張裕的銷售毛利率一度達到76.1%。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六年來其銷售毛利率一度萎縮至66.6%。2012年至2016年,張裕銷售毛利率分別為75.2%、68.6%、67%、67.5%、66.6%。
反之,張裕的銷售成本率卻在不斷增加。
財報顯示,張裕的銷售成本率由2011年的23.9%增長至2016年的33.4%。如果從毛利率和銷售成本率來看,張裕在2016的數據已倒退至2006年的水平。
另一面,如果我們將張裕當下的表現與國內其他葡萄酒企業對比又是怎樣?
目前,在A股上市的葡萄酒企業共計有5家,分別是張裕、威龍股份、莫高股份、通葡股份、中葡股份。
法治周末記者依次查詢財報了解到,威龍股份、莫高股份、通葡股份、中葡股份在2017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為5.99億元、5.6億元、2.97億元、1.5億元。
在總量上,上述4家都不及張裕;但是,它們的同比增長速度卻均高于張裕,依次為59.34%、8.19%、51.24%、2.59%。
在凈利潤方面同樣如此。除了中葡股份仍深陷虧損泥潭,威龍股份、莫高股份、通葡股份的同比增長速度遠超張裕,分別為18.03%、13.84%、1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