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連續實施第6年。 6月15日,這項義舉新的“三年攻堅公益計劃”新聞發布會,將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舉行。茅臺集團將宣布在未來3年共出資3億元人民幣,幫助全國6萬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今年首期捐資1億元資助全國2萬名貧困大學生。
2012年,茅臺集團發起與中國青基會共同開展“‘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助學活動”,茅臺每年出資1億元資助2萬名農村貧困大學生新生順利入學。5年間,茅臺的助學足跡,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的約1600個縣,使10萬名優秀學子圓夢大學。
中國青基會負責人稱贊:這是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國內單筆捐助金額最大、受資助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深遠的公益舉措。
兩個紅色圣地的遇見
西柏坡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作為革命圣地,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了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的美譽。1948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里,使這個普通的山村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2017年,當來自紅色圣地遵義的茅臺,將選擇在西柏坡啟動“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三年攻堅公益計劃時,時光之浪頓時翻滾起來。遵義——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紅軍從這里走來,茅臺從這里走來;西柏坡——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今天,兩地的共同目標,是脫貧攻堅、全民小康的幸福夢,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2012年首批受助的學生,其中不乏河北學子,亦有懷揣夢想的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農村優秀青年。如今他們大多已進入社會,擔當重任。這些數年前還青澀甚至膽怯的寒門學子,如今已然成熟自信。茅臺為其點亮未來所付出的努力令他們感慨。
茅臺不僅僅是把學子送進他們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2016年,茅臺集團開發了一款茅臺學子跟蹤管理APP——“果凍” (國之棟梁)。利用這款APP軟件,茅臺成功建立起學子大數據庫,從而聚焦學子的真實需求,提供持續幫助。通過數據的整合,分析獲得學生的需求,更好的進行捐助,也讓學生通過活動的組織獲得鍛煉,幫助學子實現捐助到發展的轉型,從而實現反哺品牌、創新公益、回饋社會的功能。
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
流淌著紅色血液的茅臺,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無疑是一個標桿。
茅臺,是行業連續9年主動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領軍企業,也是榮獲“中國工業行業履行社會責任五星級企業”稱號的出色機構。
長期以來,茅臺一直孜孜不倦于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改善交通、弘揚國學、擁軍愛軍等公益事業,因此榮獲中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企業”等榮譽。
有人這樣總結茅臺:作為國有企業,茅臺集團一直是利稅大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貢獻者。“十二五”以來,茅臺集團累計實現白酒產量48.75萬噸,銷售收入2327.4億元,利潤總額1245億元,上繳稅金848億元。即使是在酒廠連續16年虧損的1962到1977年,茅臺上繳國家的稅項也分毫不少;作為上市公司,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上市以來的16年,累計分紅已超過430億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當之無愧的“分紅王”;作為企業公民,多年來,茅臺總是在第一時間快速反應捐助災區,汶川地震、魯甸地震、雅安地震、西南旱災等,茅臺都積極幫助當地恢復生產,重建家園;茅臺還先后出資2.66億元設立了殘疾人保障基金、慈善基金、見義勇為基金等。“十二五”以來,茅臺累計投入23億元,用于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觀景保護、扶農興農,以及支持地方政府改善交通環境等各個方面。
“十三五”起步,黨中央吹響脫貧攻堅號角,茅臺積極投身其中,結對幫扶邊遠貧困的貴州道真自治縣,迄今累計投入6300多萬元,幫助道真縣貸款3億元,建成“小康路”800公里,組織60個直屬基層黨組織結對幫扶道真48個貧困村,減少貧困人口近3萬人,小康實現程度達91.66%。集團組織一批員工駐村幫扶,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找產業、謀出路——茅臺用真情創造了國有企業參與精準脫貧的“茅臺幫扶模式”,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茅臺人的眼里,花繁葉茂的同時,更要培植腳底的土壤——只有為更多人造福,才能創造更值得眺望的未來。
今天的茅臺集團,員工達3萬多人,擁有全資、控股和參股公司100多家,涉足產業包括白酒、保健酒、葡萄酒、證券、保險、銀行、文化旅游、教育、房地產、生態農業及白酒上下游產業等,企業總資產達1396億元,多次入選Brand Z全球品牌價值五百強企業。
茅臺酒是植根厚土并凝結鄉土血脈魂魄的特殊物產。獨有的水土、氣候、物產和人文,在光陰的某一個節點催生了獨一無二的茅臺酒。茅臺鎮的釀酒史,可追溯到秦漢之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沒有茅臺的山水風物,便沒有茅臺酒的醇香。正因為此,茅臺人從來不敢忘卻厚土之恩。達則兼濟天下。茅臺早把眼光投向了更寬廣的天地,為國家,為社會。進入市場經濟后的茅臺,品牌光芒越發耀眼的同時,以從未間斷的熱情和行動,樹立起中國優秀民族品牌“至誠至信,勇于擔當”的旗幟。
作為中國的一張飄香的名片,茅臺在推廣國家品牌方面,同樣不遺余力。中國舉辦奧運會,茅臺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中國奧運健兒一展風采;2011年、2012年,茅臺連續兩年出資1600萬元,資助“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講演比賽,增進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2011年9月,茅臺出資2000萬元,資助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2010年,出資1.1億元牽手上海世博會,使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自主品牌展示的舞臺……
茅臺,還有一個令業界敬佩的傳統:多年來無論怎樣繁忙,都雷打不動堅持開展擁軍活動。作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茅臺已連續13年堅持每年“八一”前夕,由集團領導分別率隊赴全國各地軍營開展擁軍活動。與此同時,茅臺還創新性地開展“軍企共建”活動,由茅臺集團的基層黨支部與部隊的基層連隊攜手“結對子”,車間員工走進軍隊學習軍人的精神與作風,部隊官兵來到茅臺感受酒文化的魅力。
“大品牌要有大擔當。”這句茅臺“創造”和持續踐行的話,已成為業界耳熟能詳的“金句”。茅臺的這句承諾之所以深入人心并廣獲點贊,不在于這8個字“好聽”,而在于茅臺人不遺余力的真誠付出,都清晰地寫在大地上。秉持著這樣的社會責任觀,茅臺人前行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用拳拳之情為學子點亮遠方
“古今中外,欲強其國,必強文化,欲強文化,必強教育。敬才、求才、用才、育才是當今中國時代之風。”貴州茅臺集團負責人表示:教育扶貧是扶貧攻堅的優先任務,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的重要抓手。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為中國的青年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茅臺集團的責任。
茅臺要點亮的,是有志青年對未來的希望,不能讓他們因家境貧寒而失去實現夢想的能力。
茅臺的拳拳助學之心,豈止是國之棟梁大型助學行動。
2011年,茅臺就出資1575萬元,為我國西部12個省(市、區)的貧困兒童捐助150萬本《新華字典》。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不因買不起一本字典而輸在起跑線上。同年,茅臺出資1900萬元,為貴州山區孩子建100所“希望食堂”,使數萬名山區學子,在有“熱飯熱菜”的溫暖環境中成長。
從2014年起,茅臺決定向貴陽孔學堂發展基金會陸續捐贈人民幣1億元,分5年完成的這項投入,為助推國學發展作出貢獻;經過5年艱辛籌建,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復同意設立茅臺學院,學校將于今年9月迎來第一批新生。為了創辦這所全國首個以釀酒為特色專業的大學,為中國白酒產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助推中國白酒的可持續發展,從2012年籌建以來,茅臺集團已累計投入近20億元。
茅臺集團“習酒我的大學”公益活動10年共捐資7500萬元,資助1.5萬名貧困大學生。
……
人們從茅臺不斷鑄就的公益品牌、愛心品牌中,感受到的是茅臺的責任、擔當與溫暖。
茅臺堅信,茅臺的今天和未來,一定是和他人在一起的未來。是與茅臺鎮,是與黔山貴水,是與神州大地,更是與全世界在一起。
面向未來,茅臺集團立志成為受人尊敬的世界級酒業控股集團。對標一線跨國企業,茅臺深知,正直、誠信、慷慨、善良的企業價值觀,是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制度環境、不同歷史淵源國家市場的最好語言。
“堅持企業可持續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有機融合,不斷鍛造中國工業品牌脊梁,已經成為貴州茅臺長期堅持的重要理念。”有業內人士認為,茅臺多年來持續參與捐資助學、扶貧脫困、公益慈善,為樹立昂揚向上的企業精神、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提升企業競爭力發揮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茅臺的發展令人振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公益基因形成的這種深厚底蘊”。已經持續走過6個年頭并仍將繼續走下去的“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正在成為茅臺DNA中日趨厚重的一分子。6年光陰,漫天桃李。隨著一批又一批受助學子走出校門,步入社會,茅臺的這一大愛之舉也已經升華成一個品牌、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上一篇:《中國汾酒史》首發式在京舉行
下一篇:瀘州老窖白酒順利出口科特迪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