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酒指各種透明無色的蒸餾酒,一般又稱白酒,各地還有白干、老白干、燒刀酒、燒鍋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別稱。下面來介紹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燒酒。
小鍋酒
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區的群眾善于釀制燒酒,因制作過程中蒸烤是中心環節,故稱釀制燒酒的過程為烤酒,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小鍋來完成,其成品酒習慣上也稱小酒。小鍋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麥、五米、苦蕎,也常用稻谷、稗子、粟、薯等。釀造小鍋酒的過程分兩個階段:一是捂酒飯。將備好的原料糧浸泡透心或煮熟,攤開,晾涼,撒上酒曲并攪拌均勻,然后裝入瓦罐或專用的小酒窖內,封蓋發酵。二是烤酒?揪破骶哂写、小鐵鍋各一口,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個,引酒管一根,貯酒器一個。以上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后,加火把水煮沸,使強烈的蒸氣上升,把酒飯內的酒氣蒸出上升到大鍋底部,快速凝聚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順著引酒竹管流到貯酒器內。彝家小鍋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傳統以自釀自飲為主,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燜鍋酒
云南紅河兩岸的哈尼族自釀自飲的燒酒叫“燜鍋酒”。哈尼人的燜鍋酒具有悠久的釀造歷史。燜鍋酒的釀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蕎為佳,稗、粟、薯等亦可,燜制器具與彝家小鍋酒大致相同,而釀造程序上卻有獨到之處:先把選擇好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濕,再放入普通的飯甑中蒸數小時,蒸到谷物綻皮露心時,抬到打掃干凈的房頂上,攤開晾涼后,再撒上酒曲,攪拌均勻,裝進一個專用于貯存酒飯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團團捂緊使酒飯發酵。發酵時間觀氣溫高低而定,短則2-3日,長則8-10日。到酒飯發酵流出汁液時,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嚴缸口,發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燜酒了。燜酒時,蒸酒飯用的木甑是圓臺形的,甑內安放一個接酒的器皿,鍋、瓢、盆、剖開的葫蘆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個盛冷水的鐵鍋,鍋內的水隨時撤換以保持冷涼。甑底的水鍋水加熱沸騰后使甑內的酒飯蒸氣上升,在甑頂的鍋底凝結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時間后,要抬一日盛著冷水的鍋,取酒品嘗,這叫頭道酒,一般度數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鍋繼續燜酒,再燜出的酒度數逐漸降低,稱二道酒。
燜鍋酒清澈晶瑩,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節慶必備的飲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頗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釀制品質極佳的燜鍋酒。
蒸酒
云南怒江兩岸的怒族和傈僳族稱燒酒為蒸酒,蒸酒之名,緣自釀造中以蒸為主要工序。蒸酒的首選原料為玉米,也有高粱。稻谷、蕎、粟。制作過程與彝家小鍋酒大同而小異。浸泡原糧、蒸熟酒飯、貯存發 日本
酵的程序悉同前者。蒸制燒酒時,使用的器具則有所不同。怒族、傈僳族所用的甑子是用老樹原木挖空而成,甑子的中上部留一小孔插上細竹管,是為出酒槽。鍋底加熱時,酒氣上升遇冷凝聚為酒,落入釀中的接酒器中,再通過出酒槽流出,即為成品蒸酒。先出者度數高,酒勁大;隨著蒸烤時間的推移,酒度漸次降低,越后者味越寡薄。
各民族幾乎者能釀造不同風味、不同品質的燒酒,除以上酒類外,滇南拉枯族的董棕樹心酒、嫩包谷帶核蒸酒以原料獨特而別具特色?傮w而言,少數民族燒酒的釀造具有以下共同點:
第一,發酵酒曲一般是自行配制的土酒曲,燒酒的風味與品質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土酒曲之間的差異造成的。
第二,在燒酒釀造進程中,浸泡原糧、蒸烤酒飯所用的水,有相當嚴格的要求,有好水才能釀出好酒,是各民族的共識。大凡出好酒的地方,都是山育水秀之處,山泉清冽,溪流凈琮。
第三,蒸烤的器具基本相同,釀造的程序大體相似,小鍋小灶小曲烤小酒,蒸鍋天鍋木甑出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