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圓, 嫦娥千里下人煙, 吳剛白發同來到, 熱愛紅塵醉新乾。”——秦含章《共嬋娟·其二》,這首詩是秦老在2005年中秋時節有感而發,提筆作詩,以表對人長久、共嬋娟的美好追求。
盛夏已退,秋涼如水,轉眼又是一年中秋節。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正所謂“無酒不成宴”,千百年來,在這一天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古代文人墨客在這一天,金樽對月,縱情揮毫:李白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韓愈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古時的眾多名家都將情感寄于詩酒,現如今,酒依舊是絕好的寄托情感之物。
酒里匿明月,月中有故人。鄉愁熾烈,舉杯向月,一飲而盡,所有的情感都在推杯換盞之間體現得淋漓盡致。中秋之夜,人們舉頭望月,借飲酒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祈盼豐收、幸福。
中秋飲酒,要飲怎樣的酒?古人有飲“桂花東酒”的習俗,而在當代,人們常選用自然發酵、純糧釀造的白酒。“仙秦酒”——堅持純糧食的釀酒初心,以紅糧為沙、小麥為曲,加以甘甜的赤水河河水并借以茅臺鎮獨有的地理環境,釀制了其“豐滿醇厚、幽雅細膩、回味悠久、空杯留香”的獨特風格。凡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仙秦酒”正是將其完美融合,才釀制成醇香的經典美酒。貴州茅臺鎮多年的釀酒歷史賦予了“仙秦酒”綿長渾厚的歷史感,而秦含章先生則賦予“仙秦酒”以鮮活的生命力。
好酒仙秦造,熟悉好味道。“仙秦酒”是“酒界泰斗”秦含章的后人嚴格遵循秦老的口述心法,秉承古老的“大曲坤沙”工藝,恪守一年的生產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傳統工序釀制而成。“仙秦酒”的酒色微黃透明、清澈絲滑,酒香迷人、醇香甘雅、回味悠長,酒體通透黏稠、酒線拉細拉長,大曲醬香、獨具一格。在中秋宴席上開啟一瓶“仙秦酒”,一一為家人親友斟滿,舉杯同飲,醬香醇酯氣息緩緩發散,唇齒回想交融,細細品味,從舌尖到舌根,酸甜苦辣澀五味中和協調。正如在工作生活中的感受一般,在一杯酒后,酸甜苦辣澀全都一飲而盡,而后又將帶著飽滿的情緒躍入人海,投入工作。時值中秋佳節,特推出三款不同風格和口感的“仙秦酒”以供人們選擇,送禮、自飲皆是上上之選。
中秋是金秋的節日,月光的盛宴,被注以思念的力量以及對圓滿最深的渴望。只要抬頭仰望那輪滿月,我們仍然相信,圓滿是一種永恒的夢想,更是扎植在萬千中華兒女心底那深深的根。“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必當年歷經中國動蕩時期的秦老在國外求學之時,望著天邊的明月也會懷念故鄉吧,而后才能更加堅定地帶著滿腔的熱忱回到祖國大展宏圖、報效祖國。
月有陰晴圓缺,節日的演化此消彼長,但是對于“人長久”“共嬋娟”的追求,才是所有人心中永恒的夢想。而“仙秦酒”便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祈愿天下大同的愿望應運而生。“月已滿,杯莫空”讓我們一起舉杯,以“仙秦酒”來寄托對親人,對祖先,對祖國,對自己美好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