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白酒行業(yè)講究茅五洋,但是曾經可是茅五劍的時代,因此,劍南春酒有很大的收藏價值,特別是20世紀50到七十年代、20世紀80年代的劍南春酒是老酒收藏的首選。
20世紀50~70年代:1958年,“劍南春”酒誕生(之前叫“綿竹大曲”)。1963年,劍南春酒被評為四川省名酒。早起劍南春采用“綿竹牌”注冊商標,紅色酒標以及圓玻璃瓶型,封口主要有三種類型:木塞,塑蓋及壓蓋。該類型紅標劍南春酒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市場上逐漸消失。1979年,劍南春酒在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獲得“中國名酒”稱號,因此,1979年,頸標上為“中國名酒”。
20世紀80年代:1983年,出現方瓶短塑蓋(1984年左右為止)。1983年“綿竹”商標改為“劍南春”。1984年,出現方瓶長塑蓋。(1987年左右為止)1984年,酒廠名稱正式更名為“四川省綿竹劍南春酒廠”。1987年,出現方瓶防盜白鋁蓋。250克以下的劍南春,仍繼續(xù)使用塑蓋一段時間。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方瓶金鋁蓋。1987年,出現蓮花瓶白鋁蓋用于內銷。
20世紀90年代:1994年,出現蓮花瓶黃鋁蓋。
外銷:劍南春1974年開始出口外匯。外銷酒通常為“蓮花”瓶型,商標除“綿竹牌”以外,還有“長江大橋牌”,后更名為“劍南春牌”,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負責出口。
劍南春是四川名酒,相傳李白為喝此美酒曾在這里況把皮襖賣掉買酒痛飲,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贖酒”的佳話。它不僅是中國白酒行業(yè)重要的組成部分,更加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值得令人深入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