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秀,1964年生于山西忻州市。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正高工),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生物系。先后擔任河北省昌黎釀酒總廠技術員、車間主任、實驗室主任、河北省輕工業廳食品處餌:品工業公司)副處長、黨支部書記等職。現任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業協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河北省食品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并聘為河北經貿大學兼職教授。
范長秀的使命似乎就是科研創新,他說:“我也只會這個。”
1978年至1979年,在昌黎酒廠完成黿魚酒“提前宰殺濃汁發酵”的新工藝,保證了該酒的質量,同時還避免了黿魚提前大量死亡造成的損失。
1979年4月至1979年10月,在昌黎酒廠研究應用人工酵母代替自然酵母發酵葡萄酒的新工藝、新技術,從而縮短了發酵周期,降低了發酵溫度和殘糖量,提高了澄清度,由此大大提高了葡萄酒的質量(口感)和葡萄酒的穩定性。
1980年至1984年,作為主研人參加了輕工部郭其昌專家主持的“熱浸提果漿法”葡萄酒發酵新技術的研究,研制成功了“赤霞珠干紅葡萄酒”,為全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2年至1983年,受河北省輕工業廳派遣,赴衡水老白干酒廠進行“去雜增香”、“降乳增乙”提高老白干酒質量的研究,并同企業一起,從老白干酒的大曲配料、發酵工藝、感觀質量,特別是對老白干酒中乙酸乙酯與乳酸乙酯的量比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和研究,使衡水老白干酒創立了我國第十一個老白干香型。
1984年至1987年,在灤平酒廠,充分利用當地的野生資源——三棵針,進行釀酒工藝研究,采用原料破碎、人工酵母、低溫發酵、避免氧化等技術,研制出國內首創的“三棵針果酒”,獲河北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6年至1988年,在平泉酒廠,利用當地的三山資源——安梨、酸棗和山楂,采用分別發酵、混汁勾調工藝,研制出“駐顏紅果酒”,獲河北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1980年至2000年,在河北省,作為組織者和主講教師,共舉辦了12期白酒、果露酒化驗、品評勾兌培訓班,共培養了全省科技人員500余人,這些人中的大部分現已成為企業的領導者或技術骨干。
1982年、1987年和1997年分別編寫了河北省白酒、果露酒和新型白酒標準,分別由河北省輕工業廳和河北省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對當時沒有完整的國家標準的條件下,對規范全省酒類標準,完善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0年,會同省商業廳起草了《河北省酒類專釀專賣管理規定》,并以省政府48號令發布實施。同時起草了《酒類生產許可證驗收細則》,在全國范圍內首家在行業內實施生產許可證制度。
2002年,受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委托,起草了全國《白酒釀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并會同邯鄲叢臺酒廠宋書玉等同志編寫了《白酒釀造工職業技能培訓教材》(試行),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
1985年,1989年和1992年編著《葡萄酒果酒釀造》,《酒海導游》,《燕趙白酒》等三本專著,并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1980年至2000年,先后在《釀酒》雜志、《河北日報》、《河北科技報》、《河北經濟報》及各種學術會議上發表酒類的有關學術論文和文章計20余篇。
1987年至今擔任河北省食品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64年8月至1970年8月,天津南開大學生物系學習;
1970年8月至1979年10月,河北省昌黎釀酒總廠(現地王釀酒公司)技術員、車間主任、實驗室主任;
1979年10月至2000年4月,河北省輕工業廳食品處(食品公司)科員、副處長;
2000年4月至今,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業協會會長。
1987年被河北省委和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樹、比、學先進個人”。
1982年-2000年,先后被河北省科協、省經貿委、省輕工廳授予“科技戰線先進個人”,“優秀工作者”,“優秀黨員”等稱號十余次。
1986年主研的“赤霞珠干紅葡萄酒”,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年和1990年研制出“三棵針果酒”和“駐顏紅果酒”,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四等獎。
1988年和1991年研制出“三棵針果酒”和“駐顏紅果酒”,均獲河北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
2002年被河北省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正高工)。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