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俊,1936年9月出生于江蘇省沐陽縣,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59年考入無錫輕工大學(現江南大學)食品工程學發酵專業;
1963年7月大學畢業,同年8月被分配到輕工部食品發酵研究所(現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工作,主要從事釀酒工業科學的研究,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技術專家。
王德俊,1936年9月出生于江蘇省沐陽縣,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由于生在農村,加上戰爭的災難也降臨到這個窮鄉僻壤,直到1945年他才邁進小學的教堂,而且時學時停,但即使這樣,從小學到中學,他都是學習上的排頭兵,尤其是1959年考入無錫輕工大學食品工程學發酵專業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63年7月王德俊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輕工部食品發酵研究所。
剛到發酵所時,王德俊在白酒組工作。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釀酒技術十分的落后,在缺少科研資料和條件困難的情況下,王德俊和同事們憑著一股激情,先后完成了機械化通風制曲的中試和大生產試驗及推廣工作、合肥酒廠的白酒機械化的試點工作、串香白酒新工藝、調香白酒新工藝、調香白酒用混合香酯的研制與生產試驗等科研項目,這些研究成果有力促進了我國白酒產業的發展。其中“機械化通風制曲”項目還獲國家科委科技三等獎。
1969年,受文革的影響,發酵所搬遷到江西,那年月,“臭老九”搞科研可是大逆不道。作為“微生物農藥——春雷霉素研究”項目負責人之一的王德俊,在正兒八經干“革命”的同時,還悄悄的和同事們開展科學研究,從菌種的分離、篩選、育種開始,到進行土法固體培養工藝試驗,每一個過程都浸透著他們辛勤的汗水,該產品經過在海南三亞大田水稻應用試驗后表明,對防治水稻白葉枯病有一定效果。
1974年2月至1977年7月在上海華光啤酒廠開展了輕工業部下達的“啤酒縮短酒齡”的研究,承擔該項目的單位除輕工部食品發酵研究所外,還涉及華光、上海、杭州、哈爾濱、南昌等啤酒廠,由于合同牽扯面廣,涉及問題較多,所以科技人員感到棘手,產生畏懼情緒。如果這個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項目負責人之一的王德俊教授,親自聯系、協調,和攻關組成員一起,夜以繼丑,經過小試、中試、大生產試驗到生產推廣應用,將傳統工藝的啤酒酒齡從40天縮短至15天以內,并建立了一整套技術資料和分析方法,包括雙乙酰、α-氨基氮、溶解氧、高級醇、硫化物等指標的分析方法。為了使該項目在全國啤酒行業推廣應用,王德俊不辭辛苦,與張志強教授一起到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廠、沈陽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廠、青島啤酒廠等推廣宣傳,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項目也在上海市科學大會上獲獎。
我國啤酒發酵生產方式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均屬傳統方法,即利用澡堂式的發酵槽,采用下面發酵工藝。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現了露天錐型發酵大罐,但國內一直還沒有采用。其原因:一是國內啤酒市場還不景氣,不急于擴大生產能力;二是消息閉塞,資料不全,對錐型罐認識不足;三是傳統習慣的影響,總認為錐型罐做不出好酒,存在上中下溫度是否均勻等疑點。1978年- 1981年,王德俊參加了在北京啤酒廠進行的輕工部項目“啤酒露天大罐發酵新工藝新設備”和“麥汁回旋沉淀槽”的研究,全面完成了任務,試驗啤酒在大連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獲得一致好評,通過初評、復評,最終參加了六個啤酒的決賽,通過了部級技術鑒定,先后獲得北京市、輕工業部科技進步獎。
1978年9月他參加了輕工業部組織的考察團,赴南斯拉夫進行啤酒技術考察,重點是啤酒花的種植加工技術,先后參觀了酒花種植農場、酒花加工廠,同時還參觀了啤酒廠、麥芽廠、設備制造廠、葡萄酒廠等企業。回國后王德俊教授積極推廣國外的先進技術,在啤酒花的品種引進、酒花加工(單層高效干燥爐、顆粒酒花加工等)、啤酒快速發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王德俊是我國啤酒試點工作的參與者,1982年初參加了當時在山東濟南白馬山啤酒廠進行的“啤酒大罐發酵”推廣試點工作,為了解決啤酒行業的重大難題,國家集中一批專家和技術人員同時同地進行“會診”,拿出解決方案。試點工作經近半年的努力終于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材料。同年5月在濟南由輕工業部組織召開了技術交流推廣會,全國重點啤酒廠、設計科研單位、設備制造單位共250多人參加了會議,通過交流參觀,品酒,大家一致認為該技術是成功的,技術可行,可以在啤酒行業全面推廣。該項技術改變了落后的傳統生產方式,是啤酒生產的重大技術革新,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德俊和同事們一起,為國家捧出了累累成果,使許多同行羨慕不已,所以,技術尖子的桂冠便在人們公認和默認的過程中自然落在了他的頭上。對此,王德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除丁在業務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之外,從1984起開始擔任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發酵研究一部的副主任、主任,帶領同事們一起在隨后的日月中完成了一個個攻關項目。
他負責承擔了國家“六五”攻關項目“高效糖化生產啤酒新工藝的研究”的分課題“麥汁外煮沸技術研究”項目,將麥汁煮沸時間從90分鐘縮短至50分鐘,提高了煮沸強度和麥汁的質量。該項目的研究報告于1988年5月在第20屆IOB國際會議上發表,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好評。隨后王德俊又承擔了國家“七五”項目“啤酒酵母性能改造及啤酒快速發酵”的攻關專題,經過深入研究,選育出了適合啤酒快速發酵的新酵母,經生產試驗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八五”期間,他和同事們一起,重點組織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為提高我國啤酒工業整體技術、推動行業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1986年,王德俊教授承擔了“啤酒一條龍”引進消化吸收科研項目“大容積發酵罐凝聚性酵母的選育”和“國內啤酒酵母優良菌種選育”的研究,經過實驗室的深入研究和啤酒廠的生產試驗,效果顯著,選育出的2株發酵速度快、還原雙乙酰能力強、雙乙酰峰值低、凝聚性適中的優良酵母菌種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1996年開始,王德俊負責承擔了“九五”攻關項目“對利用生物技術培育的優良大麥品種進行釀造性能研究”和輕工部項目“優良啤酒大麥釀造性能研究及基地化應用”的研究,該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水平在國內領先,建立了我國啤酒大麥品種資源庫,為初步實現優質啤酒大麥專一化、基地化、區域化打下了基礎。通過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我國啤酒大麥的發展方向和當前應該進行的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依據。該項目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啤酒大麥的國產化,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王德俊在百忙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同時,還在各種社會學術團體中兼職,為科學春蠶吐絲,先后兼任中國食品協會啤酒專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釀造協會啤酒分會常務理事、國家認可委技術專家,是啤酒技術中心技術專家組成員,為燕京、雪津、金威、哈啤、石梁等大啤酒集團技術咨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今,王德俊未因退休而停止對啤酒行業的關注,1999年來,他受聘于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啤酒技術中心開展技術咨詢工作,是該專家組的主要成員,為啤酒行業的咨詢服務做了大量的工作。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