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蓓蕾,1941年生,祖籍臺灣,生于上海。父親早年留學日本,是老牌“國光”口琴的創始人,也是中國第一只口琴的制造者。出身名門的潘蓓蕾為自己選擇了一條獨立、拼搏、奮斗的自強之路:可以報考上海的眾多大學,卻全部志愿都填外地院校;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卻三次向校方打報告,要求去大西北;可以有機會在更重要的崗位上工作,卻愿意與輕工業、食品工業、釀酒工業結一生之緣。潘蓓蕾是陜西省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省長、國家部委第一位黨外女性副部長。
打開潘蓓蕾的簡歷,我們可以看到:
1961-1964年,就讀于北京輕工業學院;
1964-1980年,歷任陜西省輕工業科學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
1980-1982年,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研究班;
1982-1989年,任陜西省輕工業廳副廳長、高級工程師;
1989-1990年,任陜西省副省長;
1990年至今,歷任輕工業部副部長、中國輕工總會副會長、國家輕工業局副局長,現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并兼任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主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歷任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八屆中央侯補委員,九、十、十一屆中央常委。
她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一路走來,每一個腳印折射出的亮點,劃出了一條光彩亮麗的人生軌跡。
一九四一年初春的一天,潘蓓蕾誕生于上海,一個精彩的人生從此綻放。
1960年,潘蓓蕾高中畢業,在高考志愿表上,她填的全部是上海以外的院校。她的想法很簡單:離家太近,老想回家,讀不好書;家里太寶貝了,不好。
酷熱的夏季,潘蓓蕾接到北京輕工業學院發酵工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對于北京,她向往,她喜歡,此時的她心頭出現了“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意境;而“發酵工業”是怎么回事,她卻很陌生。
在30年后的一次校友會上,北京輕院的老院長朱康道出當年真實的一幕:招生辦主任向他請示,有一學生考分極高而家庭出身不好,海外關系復雜,不知該不該錄取?老院長調檔詳細查閱后,決然表示:“這個學生我要!”“這個學生”就是潘蓓蕾。就是這位早年參加過抗日戰爭、愛才惜才的老院長鏗鏘有力的一句話,在瞬息之間決定了這個學生的命運,使她一生與食品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潘蓓蕾的父親早年留學日本,學識淵博。她拿著錄取通知書向父親求解:何為“發酵”?父親告訴她,發酵的過程是微生物來完成的,這是一門神奇的科學。同時,父親又給她出了一道題:“你知道為什么牛吃的是草而長的是肉、擠的是奶嗎?”她搖搖頭。父親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生化過程,你讀了這個專業,就知道答案了!本瓦@樣,懷著對未知世界的濃厚興趣,她遠離了溫暖的家、疼愛她的父母和親人,只身登上北去的列車。
北京輕工業學院是當時中央為了適應經濟建設需要,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決定組建的,1958年正式成立。在中央、國務院“要什么人、給什么人”的強力支持下,學校的師資力量都是從全國各地調來的精兵強將,十分雄厚。在北京輕工業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潘蓓蕾如沐春風,她常說,這是她人生中的“黃金時代”。作為學習委員,她是微生物學的權威金培松、生物化學知名學者姚國雄的得意門生。畢業設計的課題是“年產2000噸啤酒廠”,點名要她的指導老師戴仁澤曾任青島啤酒廠總工程師。四年里,她所有課程的考試幾乎全為“優等”,這為她后來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畢業答辯,校方安排的是公開答辯,她的答辯一結束,應邀而來的北京啤酒廠廠長、啤酒專家齊志道就當即表示歡迎她去他的廠里工作。
到正式填工作去向的時候,她的選擇又一次出人意料。幾天前,在工人體育館,周總理勉勵大學生的一句話反復回蕩在她的耳邊:“你們同齡人中只有1.3%的人有機會上大學。”同時,一幅畫面總是浮現在她眼前:曾經,她代表北京青少年去機場為外賓獻花,在等候中,周總理親切與她握手,并說:“感謝你,小同學,協助我們搞好外交工作”。她似乎比別人更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前輩的期望,這種期望在她身上產生一股力量,并化為一個決心——奔赴大西北,把學到的知識獻給最需要的人們。令她欣慰和感動的是,她把自己的決定告訴當時的男友時,毋須多語,他即表示:你先去,我隨后也調去。志同道合的他倆,一年后,在西安終成眷屬。
當蓓蕾綻放的那個春天,正是處處酒香飄飛的時候。從這一刻起,潘蓓蕾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4年,被分配在陜西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食品發酵室工作的潘蓓蕾,承擔的第一個科研課題就是白酒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細心的潘蓓蕾從功能菌的研究出發,從酵母生香認識細菌生香,從窖泥中分離丁酸菌、己酸菌,從麥曲和酒醅中分離紅曲酯化菌、丙酸菌等進行強化應用。
由于她的科研項目與釀酒微生物密切相關,為了探尋白酒微生物的消長變化規律,她主動提出深入企業蹲點,往往一去就是一兩個月,工作起來沒日沒夜,有時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節假日不休息似乎成了正常的事。
為了篩選培育出白酒優良菌種,為了改進生產工藝,潘蓓蕾與工人師傅一起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高溫的制曲車間,連男人都望而卻步的地方,潘蓓蕾卻能頂著40度的高溫,進進出出,一干就是一個月!在北風凜冽的冬夜,為了完整地記錄白酒微生物的消長變化,每隔兩個小時,潘蓓蕾都要提著手電筒,穿過空曠的廠區到培菌室去觀察、記錄。通過她的努力獲得了近萬個糖化力測試數據,這些數據之準確、精確、可靠,令一貫憑經驗操作的工人師傅們嘖嘖稱奇。在肯定這個年輕女大學生的同時,也相信了科學。他們不僅積極配合,還常常主動找她,尋求指導。自此,她的擔子更重了,工作量更大了。
付出總有回報。
潘蓓蕾在現場通過查定白酒的大曲,發現大量不同來源的菌類聚集在曲坯上,在互相間共生、抗生的復雜局面下生活在一起,并不斷地進行著盛衰交替,如此在制曲過程中,反復研究測定發現,假絲酵母在潮火前占酵母菌總數的80%,大火后很快降到40%以下,檸檬酸酵母、白酒霉等在潮火前極其旺盛,后期則顯著減少,乳桿菌與乳球菌,在前期二者等量,而后期乳桿菌占70%,乳球菌則降到到30%以下。由于初步掌握了大曲細菌群的消長變化的規律,為穩定提高白酒大曲質量提供了可靠的科學工藝條件。
在我國白酒中,大曲是自然微生物接種,曲塊就是復合酶的載體,它直接影響著白酒的風味和個性化特征。因此,潘蓓蕾承擔的大曲微生物群系與培養模式成分的研究成為提高名優白酒質量的一個重點。實踐證明,白酒生產中微生物菌群分布的研究,對名優白酒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78年,在以節約糧食、提高出酒率為目的的一系列試驗中,潘蓓蕾再次披掛上陣,投入到反反復復的研究、實驗工作中。最終篩選出了優良的菌種——UV-11。本研究采用的這個菌株,是一個無毒性高活力的優良菌株,此菌酶活性超過國內外報道過的曲霉纖維素酶固體培養酶活性水平,將其擴大培養制曲(粗酶制劑),應用于釀酒生產,按本研究試驗水平,固體白酒提高原料出酒率3.2%,即增加產值6318元(以1980年不變價計算),通過試點,按陜西省釀酒企業固體法投料2500噸/年計,每年可多產65度白酒810噸,增加產值158萬元,相當于節約糧食1560噸/年,成為當時釀酒行業的一件大喜事!
面對成績,潘蓓蕾很低調,一句淡淡的“鳥兒已經飛過,天空沒有痕跡”,然而,業績總歸存在,聲名自然遠揚。
1982-1984年,潘蓓蕾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和文獻查閱,接連撰文《國內外釀酒工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發展低度酒,利國又利民》,提出適當降低高度白酒的酒度,健康飲酒新理念。1984年貴陽會議時,輕工業部正式提出釀酒行業四個轉化,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轉化,蒸餾酒向發酵酒轉化,普通酒向優質酒轉化,糧食酒向水果酒轉化。
我國傳統白酒,酒度大都在60度左右,也就是含60%左右的酒精,個別的高達65度以上。這樣高的酒度,喝多了對人體健康有害。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高度酒的危害性,前蘇聯從1985年起開展大規模的反酗酒運動,禁止人民飲用伏特加烈性酒。其它國家的酒也只不過40度左右。從國際的范圍看,中國生產的白酒酒精度偏高,既浪費糧食,又不利于健康。
潘蓓蕾常說:輕工業、食品工業需要的是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要產生實效。不僅要有想法,更需要有做法。鑒于此,潘蓓蕾針對阻礙低度白酒發展的技術問題,通過反復試驗研究,提出了發展低度白酒應注意解決的重點問題:第一,提倡生產上改變一個做法,即由單純調制型向生產調制型轉變。當時陜西省多數企業低度白酒的生產以基酒后調制為主,所以,原酒質量要求高、數量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它直接影響著低度白酒產量的擴大,應著力提高白酒質量和數量。為增強白酒后味,強調指出適當提高制曲溫度,增加甜味,可采用冷風空調式降溫,增加酒中沸點成分,適當降低入庫酒度。第二,在香型上扭轉一個方向,即由酯香型為主向多香型轉變。實踐證明,無論哪種香型的白酒降至40度以下,保持原酒風味都很困難。這個難題迫使我們要做出兩種選擇,一是保持原酒風格,適當降度以保格為主,以降度為軸。為擴大低度白酒產量,各白酒廠應因地制宜,堅持這條降度路線;二是偏離白酒以酯香型為主的風格,適當調整工藝,引進新方法,創出多香型、多風格的新產品,走出一條中西結合的技術路線。發展低度酒的實施方案在全省白酒企業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奇效。
潘蓓蕾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并博采眾家之長。通過實踐,對傳統釀酒工藝進行梳理總結,組織編寫制定了陜西省釀酒技術政策。她思維的無限放飛和行動的堅毅踏實,使她的近20個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國家、輕工業部、科學院的科技進步獎和陜西省科技成果獎。潘蓓蕾還在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這些立足于發酵科學前沿的論文,高屋建瓴,立意深遠,既有創造性的豐富理論,又有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
1980年,根據當時國家需要,在全省工業系統中推薦了一批有十五六年工作經驗的老大學生,報考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研究班,通過高等數學和英語考試,潘蓓蕾成了最終錄取的42個人中5名女生之一。這是全國以現代管理為內容、以市場經濟為視角的學制最長、辦得最早的一個研究生班。潘蓓蕾又以20余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畢業。西安交通大學將她作為唯一的留校者向其主管部門多次協商。
1982年,潘蓓蕾被調入陜西省輕工廳科技處。她的才華和為人處世又一次得到了大家的贊賞。
1985年,一步一個腳印的潘蓓蕾走上了陜西省輕工業副廳長的位置。走上領導崗位的她,給自己的定位是“領導就是服務”。
在廳里,潘蓓蕾主管全省輕工業的生產、供銷、科技、教育。此時,她的管理才能得到了施展。在全省釀酒工業生產中重點抓了三件事:一是針對當時陜西一些釀酒產品質量不穩定、耗糧高的問題,召開了全省釀酒企業工作會議,對優質低耗提出了明確目標和要求,并組織酒企業廠長學習班,親自講“全面質量管理(TQC)”。二是在主管生產過程中,發現對輕工行業(含釀酒行業)考核的指標中僅有產量、產值而無利潤這一指標,因此決定增加對“利潤”的考核,此舉對全省釀酒企業扭虧增盈起到了顯著作用。三是為了改變釀酒行業小而散的現狀,她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史命感,率先提出了加強同行業經濟聯合,加速生產發展的工作思路。
同在一個縣里的國家名酒西鳳酒廠和鳳翔酒廠生產工藝相同、產品種類相同,只是由于行政隸屬關系不同、財政利益不同,而各闖天下,甚至互相詆毀。為了發揮釀酒企業聯合優勢,進一步提高西鳳酒的品牌效應,潘蓓蕾頂著各方面的阻力和壓力,單槍匹馬,三下寶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取得寶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支持,促使兩個不相往來的“冤家”走到了一起。同時,在她的主持下,聯合后的廠子引入了優勝劣汰的運行機制,產生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20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這種不同隸屬關系的緊密聯合實屬少見,而聯合后即見成效的案例也極為鮮見。
在四年多的副廳長崗位上,潘蓓蕾不僅為陜西省輕工業做出了貢獻,更是為釀酒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全省釀酒企業的干部和職工對她的一致評價是:年富力強,思路敏捷,科學管理,經驗豐富,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超前,全局行業戰略規劃可行。
“無心插柳柳成蔭”。了解潘蓓蕾的人都知道,她沒有“官欲”,她把任何一個工作都當作一份責任。正因為這樣,人民喜歡這樣的領導,工作需要這樣的干部。經過省委組織的多次公開民意測驗和上級組織部門的考察,1989年4月,在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上,潘蓓蕾在差額選舉中,以接近全票的結果,當選為陜西省副省長。媒體的報道和百姓的口碑中常用的詞是“眾望所歸”。雖然在省政府工作了不到兩年,但這兩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平凡的歲月。她的愛黨、愛國、愛民之心和為人處世之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當她受組織安排赴京就任新職時,到機場送行的人數之多、身份之廣,連機場的領導都說:“這真是從來沒有過的”。
1990年9月,潘蓓蕾出任輕工業部副部長。在至今的16年中,她主管過科技、教育、國際合作、規劃等綜合性工作和食品等行業的管理工作。
食品工業是輕工業的一個重要行業,也是潘蓓蕾的人生旅途中從未離開過的重要事業;釀酒工業是食品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更是潘蓓蕾不由自主、醉心于此的重要事業。
2006年的一天,潘蓓蕾在考察了中國黃酒集團后,酷愛書法的她在中國紹興黃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偉的陪同下,折身到蘭亭賞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碑文,蘭亭置有墨臺石,專供書法愛好者練筆之用,在傅建偉的鼓動下,潘蓓蕾提筆疾書,一口氣寫了七、八個酒字。字字靈動,秀挺有力,令頗以書法自慰的傅建偉擊掌嘆服。驚語:“若沒有多年的酒中浸潤,哪得酒之精髓?”
因為對食品工業和釀酒行業的熱愛,在國家機構的每一次改革中,有關方面的負責同志找她談話,希望潘蓓蕾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上工作時,都被她婉言謝絕了;而在江南大學聘請她為國家重點學科食品科學、發酵工程的博導、天津科技大學聘請她為客座教授時,她卻欣然應允了。
她對中國釀酒工業的發展,有著明確的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釀酒工業依然要堅持“四個轉變”,依靠科技創新,改造傳統釀酒工業,建立現代化釀酒工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約、節能和滿足消費為目標,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不污染、高效益”的原則。她認為,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源泉。中國釀酒工業要在現代化的社會中可持續發展,要在國際化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技術創新。除此,別無它途。
對于中國釀酒工業的發展,她總是從全球化的視角、前瞻的認識來思考,睿思敏行,引導著中國釀酒行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她一貫主張要控制白酒產量,特別是高度白酒的產量,要控制食用酒精的產能,要穩步發展啤酒,大力發展葡萄酒,積極發展我們的民族產業黃酒。同時要加快集團化、規模化,加大企業建設和改制步伐,在管理、營銷和產品結構上,要適應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特別是酒類產品結構調整要以健康、衛生、安全為目標,以適應現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為前提。
與潘蓓蕾共事過的人都說她大氣,而潘蓓蕾的大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境界,一種沉淀,一種超然于萬物之上的豁達。
釀酒工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有幾個重要問題一直在她腦中盤繞:
品牌問題。她認為一個品牌是一個產品生命力的表現。它不是靠主觀意志保護出來的,而是在客觀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茅臺、五糧液、青島、燕京、古越龍山就是成功之例。她希望中國的釀酒企業能創出更多讓消費者購買時直呼其名的品牌。
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潘蓓蕾很早就開始關注民營企業的發展,她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只要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行業的發展,應包容多種所有制共存。她說,酒本身就是一個多品種、多樣化、多種風味、需要有特色的產品,這個行業需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論是工、農、商、學、軍;無論是國有、集體、股份制等多種所有制,誰加盟釀酒工業,從總體上說都會有利于管理模式的創新、觀念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在她任名譽會長的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中,就包含來自各隸屬關系的、多所有制單位的科技工作者,她的“有容乃大”的理念已是協會所有同志之共識。
“三農”問題。長期在地方工作,又長期從事釀酒工業的潘蓓蕾,十分擁護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通過發展釀酒工業來推動農業產業化是她的最大愿望。她在多種場合表示:釀酒工業有責任為“三農”做出貢獻。像葡萄酒就是很好的例子,農民種植釀酒葡萄,葡萄釀造出葡萄酒,附加值提升了,農民的日子好過了。在四部委主辦的農產品深加工的高層論壇上,她就此做了明確而深刻的闡述。
質量安全問題。潘蓓蕾認為,質量是食品工業的首要問題,只有抓好質量安全,才能保證中國釀酒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除了多次主持召開研討會外,她還向全國政協提交了以“安全”勾主題的提案。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在了解到黃酒釀造受到原料限制時,潘蓓蕾深感觸動,她在一次的講話中指出:釀酒工業是一個資源極為豐富的行業,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釀酒工業一個永遠做不完的課題。凡可食之物皆為資源,不僅要拓寬其廣度,還要開發其深度。她還提出:用創新的觀念,前瞻的意識,洞察市場需求,充分運用信息,在自然界探索可食之物,用高、新技術獲取其精華,滿足各類人群健康之需求。比如可以嘗試開發茶黃酒、茉莉花黃酒等等。
潘蓓蕾工作精彩,生活同樣精彩。她有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她也喜歡做家務。她最喜歡的是音樂——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她還自娛自樂地彈彈鋼琴,吹吹薩克斯,最近又在學一種叫葫蘆絲的民族樂器;她睡覺前必不可少的程序是看書——什么書都看,因此,她的床頭總有一摞不斷變換的書刊;她還喜歡書法,不僅自己寫,看到好的書法作品還用心揣摩,常常駐足不前、羨慕不已。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從事食品工業(釀酒工業)四十六年的潘蓓蕾,已有幾絲白發,她把這一生最燦爛的時光給了我們的民族產業,她的名字早已深深嵌入濃濃酒香中,她鮮明執著的個性,磊落大方的處事風格,四十多年的豐富經歷,使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人們敬佩她,不是因為她是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子,更不是因為她是一名高官,人們確實是被她的才華風靡,被她的風度傾倒,被她的魄力感染,被她的人格折服了。
潘蓓蕾在輕工業部主管食品的十幾年間,也是中國釀酒工業騰飛的時期。為此她由衷地感到幸福。為什么用到“幸福”兩個字?她說,一個人能夠學以致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成就自己的夢想是幸福的。
潘蓓蕾,一位充滿智慧、才情的女性,以她陽光般的性格和敏銳的視角傳遞著對事業的執著,詮釋著對生命的理解。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