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席請客,文雅一點,就是“飲宴”。因為古今中外,各種大小公私宴會沒有不飲酒的,因而有酒有肴,旨酒嘉賓,觥籌交錯,合稱之,便是飲宴了分開來解釋,那就是飲酒、宴客。
《周禮·天官·酒正》中說:“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yī)、三曰漿、四曰酡。”注中說:清謂醴之泲者;醫(yī)即《內則》以酡為醴者;漿,今之潔漿,酡漿:酏,今之粥。另注“泲即醴之清者”。實際就是薄酒,現在日本米酒,還叫“清酒”,就是這個意思。而“飲”字,它的原義之一,就是專指喝酒而言。
《左傳》莊公十八年:“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又僖公十二年:“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左傳》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饗就是招待賓客,設大禮飲宴。至于宴字,本義是安,招待賓客,請吃酒席,謂之宴客,則從“宴饗”一義而來。
宴會是現在常用的詞語,但也很古老。《文選·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可見漢代就有宴會一詞。
宴席,義寫作“筵席”。“鋪陳日筵,藉之日席。”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擺酒菜的地方鋪的叫筵,人坐的地方再鋪一層曰席。直到現在鄉(xiāng)問赴宴,還叫“赴席”,吃酒宴還叫“坐席”。宴席,也叫“酒席”。
“飲宴”或“宴飲”中的宴字,古代又大多寫作“燕”,《詩經·小雅·鹿鳴》中有:“……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燕”字既可釋“安”,又可釋“飲酒”,因而“宴飲”就可以直接寫成“燕飲”。燕,宴,在這點上,是同義字。而燕字,又可寫作“讌”,《戰(zhàn)國策》:“孟嘗君讌坐。”字書《玉篇》:“讌,設也。”韻書《廣韻》:“燕,會也。與讌同”“同宴”。
提到“酒席”“飲宴”,尚有“酒酺”一詞,意思就是遇到大的慶賀典禮,大飲宴謂之酺。見《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三年,主父滅中山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另《漢書·文帝紀》:“酺五日。”“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今詔賜得令會聚飲食五日也。”
所以由“飲宴”一詞到“酒酣”一詞,幾乎是相同的內涵,這中間有十來種不同的詞語,而所說都是同樣的意思,而且所有詞語歷史都很悠久,這都說明了飲宴活動時代久遠,而且詞語豐富,都有古老的文獻出處。如從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來看,在世界文化中,也是極為突出的了。而這還沒有從文字學、甲骨、鐘鼎、大小篆、六書原理來分析介紹,如果從遠古說,那恐怕更復雜了。
飲宴在中國,古文獻的記載在三千年前已十分豐富,首先是《詩經》中,就有許多篇專寫飲宴賓客的詩篇,如《小雅·賓之初筵》《小雅·伐木》《小雅·鹿鳴》《小雅·瓠葉》,而且敘述詳盡,對宴請賓客的層次,宴請當中的肴饌、觥籌、弓矢、演奏……賓客如何吃醉,如何辭去,如何成禮等,吟唱非常細致。如說肴饌飲酒句:“籩豆有楚,肴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fā)功。發(fā)彼有的,以祈爾爵。”把當時諸侯會盟飲宴的排場、氣勢寫得多么生動。不過這是開始的情況,到后來“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日既醉止,威儀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以及“賓既醉止,載號載呶……既醉而出,并受其福”等,把大宴會開始觥籌交錯,大家興高采烈,彬彬有禮的儀態(tài),以及等到醉了,又號又呶,全然不知秩序為何物的丑態(tài),描寫得繪聲繪色。
至于《伐木》篇所吟唱的飲宴,是講朋友之樂的。所謂“迨我暇矣,飲此湑矣”,就是有閑暇時,和朋友飲酒為樂也。再有《鹿鳴》三章,更是宴樂嘉賓的名詩。據《禮記·燕禮》記載:當時飲宴賓客,就要歌唱《鹿鳴》。直到后來,最后一句“燕樂嘉賓”或“旨酒嘉賓”,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了。
《禮記》中有一篇專講。“君臣燕飲之義”的文章,題目就是“燕義”,里面寫到“諸侯燕禮”的位置次序,賓主飲酒之禮,各種官爵的次序,如何敬酒獻爵等。禮數都是明文規(guī)定,明確而周詳,說明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飲宴已經有周詳的禮數可遵循,這正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標志。至于此后各個朝代宴饗賓客(包括外國君主、使節(jié)及本國王侯、大臣)等的禮儀,二十五史及歷代《會要》《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宴饗部》等書,都有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