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貘尊,青銅器,1974至1975年間,在陜西寶雞市西周早期茹家莊2號墓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此器形狀似羊非羊,似豬非豬,體態肥滿,大圓耳,兩目圓睜,長吻前伸,腹部微垂,4個獸蹄樣的足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體中空,背部開方口,上有四角橢圓方蓋。蓋上立一虎,虎頭前伸,雙目直視。兩耳、兩肩胛和后臀上均飾圓渦形卷曲獸體紋。此器通高18.6厘米,通長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時同一銅盤相配,應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學家對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準,初時因觀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續此稱謂,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當時的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到寶雞考察,經過仔細觀察、反復琢磨,認為還是定名為“貘尊”好。在這之后,一些有關青銅器的書如《中國青銅器》、《中國青銅器全集》都采用此說。
中國人對“貘”并不熟悉,只在史書和一些傳說中似曾見過這種動物的身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篇《貘屏贊》,文章描述的是一個上面描繪有貘的枕屏(古人用來放在枕邊的小屏風,有擋風作用)。文中寫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詩人提到:關于“貘”的記載最早來自《山海經》,其實《山海經》里面是沒有關于貘的文字的。不過關于“夢貘”的說法還真是由來已久,據說貘是一種能吞噬惡夢的神獸,具有辟邪功能。
貘是一種哺乳動物,分布于亞洲的馬來西亞、蘇門答臘、泰國及中美、南美洲。其體形略似犀,但較矮小,體長一般1.8至2.6米,肩高0.75至1.2米,體重二三百公斤。尾很短,僅5至10厘米。鼻端無角,向前突出很長,能自由伸縮。貘一般棲息在熱帶密林多水的地方,主食嫩樹葉,善游泳,遇驚即逃入水中。產于亞洲的為馬來貘,背與兩脅灰白色,頭、肩、腹和四肢黑色。產于中美、南美洲的為美洲貘、山貘、中美貘等,均為暗褐色。“貘尊”的器形似馬來貘。
現在我國已沒有貘的蹤跡,但是在我國古代是否存在過貘這種動物呢?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與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早年曾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獸骨進行科學鑒定,研究結果除牛、馬、羊、犬等4種家畜外,還鑒定出虎、狐、貍、熊、豹、貓、兔、犀牛、象、猴、鹿等多種動物骨骼,其中發現了一貘的左右下顎骨。由于發現數量較少,尚不能確定是本地所生,還是外來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確有貘這種動物存在。已故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象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認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溫度及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兩攝氏度。據此推知,商周時期,陜西、河南、湖北一帶比較炎熱潮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自然環境適合熱帶動物生活,當時有貘存在是可能的。
上一篇:【商代晚期】饕餮紋青銅方彝
下一篇:【商】商亞方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