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的酒具為執壺,由雞頭壺演變而來。根據唐人記載,其名稱為注子,也叫注壺。這個時期的執壺,一般為喇叭口,短嘴,腹部碩大,彎曲的寬扁形把手,壺的重心偏在下方,北方窯多飾席紋,施釉不到底。此壺為敞口,圓唇,肩部有一弦紋短直流, 粗復式執柄連接頸與肩部, 容二指,柄、流之間盤筑泥條雙耳。壺肩飽滿,身桶稍張,向下漸收,足腳微外撇,顯示出唐代匠師十分嫻熟的拉坯、利坯功夫。壺肩劃有細弦線一周,起到對席紋裝飾的定位與收束作用。從此線向下,至身桶一半處,飾有交叉式跳刀席紋,布局疏密得體,紋祥生動自然。器外壁施黃釉不到底, 上腹刻劃規則席紋,下腹至足部露胎,露胎處經過壓光處理,光平質密,粗砂內含。該器壺身造型規整,胎體厚實,形體豐滿,健實大氣,體現了唐代豐滿富麗的藝術風尚,為當時郟縣黃道窯的代表作品。黃道窯的瓷器多以白斑花釉、黑釉、黃褐釉、天藍釉、及茶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窯變出多種色彩,為鈞窯之先河,故被納入鈞瓷體系。
黃釉器物的制作,是北方隋唐初創窯場燒柴草所派生出的品種,同時也是人們崇尚黃色的產物。黃金為貴,唐代陶工做席紋執壺時,多做黃釉器。另外席紋白瓷、席紋黑瓷沒有席紋黃釉器物顯效,飾而不顯,故而不興。且土灰釉因燒成后沉積于夾縫折凹處,與表面淺亮的黃色呈調和對比,也增加了黃釉席紋器物的魅力。
上一篇:【唐】三彩雙龍瓶
下一篇:【清】斗彩團花龍紋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