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廟底溝類型)。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藏。
陶瓶為細泥紅陶質地,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形像一個兩頭尖的圓柱體,下腹部向內收曲,口部被做成圓雕人頭像。人像前額是整齊的劉海,頭的左右、后面垂有堆凸的短發,上刻豎線紋,以示披發的樣子。鼻子略微像蒜頭形,眼睛、鼻子、嘴都鏤空,雙耳各有一小穿孔,可以垂飾物。
在原始制陶的初期階段,人們還只是關注陶器的實用功效,尚無余力顧及裝飾和美感,只有少數陶缽的口沿外壁飾有簡單的紅色寬帶紋。
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物質生活日漸寬裕,人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陶器的燒制中。此時的陶器,除實用功能外,還要體現和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原始制陶技藝由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彩陶。彩陶是史前文物中實用與美相結合的最初作品。
在距今7000—5000 年間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彩陶進入興盛期。最具代表性的出土區域大體集中在黃河流域上游和中游的甘肅、陜西等地。這些彩陶大多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實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壺和飲食用的缽、碗等,表面繪有各種彩色紋飾和一些動物的簡約形象。
由于史前時期人們席地起居,沒有任何高足的家具,所有的日用器皿都直接放在地上,所以彩陶上的裝飾花紋帶都被安排在席地而坐的人容易看到的部位:缽和碗,多繪在口唇以下的外壁上部,也有的繪于內壁直到碗心;曲腹盆,繪于口唇以下曲腹以上的外壁及口沿面上,曲腹以下向內斜收的外壁一般平素無紋,因為那一部位是席地而坐的人不易看到的;大敞口的盆,外壁不易看到,就將花紋帶安排在內壁上部;罐上的花紋帶,多在肩部或上腹的外壁;小型的葫蘆瓶,則外壁通體施彩色紋飾。
上一篇:【西周】人面牛紋大銅罍
下一篇:【新石器時代】黑陶鷹形尊